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聯合中國科技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所、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對中國國審大豆品種“中黃13”(Gmax_ZH13)的基因組進行從頭組裝,最終得到1.025 Gb的基因組序列,包含20條染色體和1條葉綠體。相關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大豆起源于中國,古稱“菽”,約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種馴化而來,隨后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種和改良過程中產生了遺傳瓶頸效應,使來自不同主產區的大豆品種間具有顯著的遺傳變異。目前廣泛采用的大豆參考基因組來源于美國品種“Williams 82”。該單一品種的基因組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豆的遺傳變異,特別是和美國地理距離遙遠具有明顯遺傳變異的亞洲品種。此外,功能研究發現該基因組存在多處組裝錯誤,影響了功能基因的定位挖掘。
合作團隊綜合運用單分子實時測序、單分子光學圖譜和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分析得出“中黃13”基因組Contig N50為3.46 Mb,Scaffold N50為51.87 Mb,是目前連續性最好的植物基因組之一。進一步分析,Gmax_ZH13和Williams 82基因組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遺傳變異,包括1404個易位事件、161個倒位事件、1233個倒位易位事件,以及在Gmax_ZH13中出現的505506個小插入/缺失和17409個大插入/缺失。
該研究整合大量轉錄組數據為Gmax_ZH13基因注釋基因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基因共表達網絡,得到26個可能控制大豆開花時間的基因,并利用自然群體遺傳變異和表型差異的關聯對其中部分基因進行驗證,為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Gmax_ZH13基因組的發表為大豆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為國產優異大豆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基礎。
5月9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召開大豆藥劑拌種現場會,觀摩佳木斯市大豆種子包衣、根瘤菌劑接種及大壟密植耕作現場,交流大豆單產提升工作進展,安排布置今年重點工作。會議......
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推介發布了150個農業主導品種、150項主推技術和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
《中國科學報》日前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歷經近30年努力,在國際上首次從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銹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銹基因匱乏的世界性難題。目前該基因的相關知識產權已申請多國發明專利,相關成......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大豆的生育期和產量受到光周期變化的影響。種子粒重是決定大豆產量的關鍵性狀之一,但控制大豆種子粒重的關鍵基因及其光周期效應的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業與生物技術......
2月2日,《植物細胞》(ThePlant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郭曉黎課題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大豆LecRKs-CDL1-MPK3/6通路調控大豆孢囊線蟲抗性,并揭示......
10月15日,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邊昭鎮哈拉道村的鹽堿地示范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組織了高油高產耐鹽堿大豆品種“中吉602”的實收測產活動。來自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多家單位的20名專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創新團隊系統分析了物候期的時空變化、氣候變化與大豆不同生長階段的關系,大豆生產和生長季節的物候期變化趨勢以及溫度變化的響應特征和適應性,為合理規劃大豆生產以應......
肉類替代品可能會變得更像肉類。近日,一家名為Moolec的英國公司表示,他們已經培育出一種轉基因大豆,這種大豆中1/4的可溶性蛋白質是豬蛋白。它把該植物命名為PiggySooy。Moolec也在培育含......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教授葛良法和農學院教授年海合作,在大豆主效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驗證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自然群體和雙親群體精細定位克隆到高油高產基因MOTHER-OF-FT-AND-TF......
大豆含有豐富的油脂和蛋白質,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們當前對大豆種子粒重調控機制的認識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調節基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