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氫以其能量密度高、無污染等優點,一直被認為是能量儲存和運輸的理想載體。然而,缺乏安全高效的儲氫介質被認為是氫能應用技術的瓶頸。目前,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均采用高壓氣罐作為商業燃料電池汽車的儲氫系統。然而,該系統壓力高達350-700bar,安全性一直受到關注;此外,高壓氣罐的罐體材料為高強度碳纖維,其造價昂貴,這也是限制燃料電池汽車迅速推廣的原因之一。將氫氣儲存于凝聚態物質中是近二十年儲氫材料研究的熱點,各種新穎的材料被陸續開發出來。然而這些材料均存在自身的不足,因此開發安全、高效、廉價的氫氣儲存和運輸載體,將為燃料電池汽車推廣,以及氫能源規模化應用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近期,該團隊提出一種全新的策略:利用金屬的電負性差異,修飾有機儲氫材料的電子性質,合成出了一類新穎的有機-無機雜化儲氫體系——金屬有機化合物。理論計算表明,增加有機碳環中的電子密度,可以顯著降低有機物的脫氫焓變,且電子密度越高,脫氫焓變越低,科研人員利用具有較強供電子性質的堿金屬或堿土金屬改性有機儲氫材料,發現其環中電子密度明顯增加,從而有效地降低了有機材料的脫氫焓變;同時理論計算還表明,隨著金屬的供電子性質增強,材料的脫氫焓變越低,即通過選擇不同的金屬,可以可控地調變材料的脫氫焓變,從而在熱力學上控制材料的脫氫溫度。該工作以鈉修飾的苯酚-環己醇為例,計算發現其脫氫焓變可以從64.5kJ/mol-H2降低為50.4kJ/mol-H2;此外,隨著金屬給電子能力增強,環己醇鈉α位C-H鍵鍵長增加,二者成線性關系,這說明材料經過有機無機雜化后,已經被活化,并且脫氫過程中α位C-H鍵優先斷裂。
實驗結果發現,苯酚鈉-環己醇鈉體系可以在150℃、商業催化劑下完成可逆儲氫循環。而將材料溶解于水中進行儲氫循環反應后,可以進一步將材料的加脫氫溫度降低至100℃以下。這相對于常見的液態有機儲氫材料有明顯的降低,該類金屬有機化合物可以在常溫常壓下存儲和運輸氫氣,避免高壓氣罐帶來的危險。另外,由于有機底物種類多、變化多,與無機金屬雜化后可以衍生出更多種類的候選材料,供進一步篩選。因此,該研究為未來低溫可逆儲氫材料的開發開辟了嶄新的思路。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專項、大連化物所自主部署基金的資助。
背頁封面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于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的產物中,甲酸/甲酸鹽是一種關鍵的可再生化工原料的中間體和潛在的儲氫材料,引起許多領域的關注。近年來,鉍基材料由于無毒無害、價格低廉,在CO2RR電催化反應展現出強......
近日,德國多特蒙德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在室溫下成功分離和表征了一種新型、高反應性的有機化合物。這是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有機化學中,材料的化學性質基本上是由不同元素組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
含氮有機化合物的含量測定一般均用定氮法。定氮法可分為氨法和氮氣法。其中以氮氣法較能準確地反映脂肪和芳香氨基化合物的含量。D.D.范·斯萊克所創造的定氮儀(圖)適用于脂肪族氨基化合物重氮化后,重氮鹽不經......
實驗Soeasy,實驗員Sohappy!背景簡介VOCs(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世界衛生組織(WHO,1989)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定義為,熔點低于室......
氮氣是大氣的主要組成部分,發展溫和條件下從氮氣到含氮化合物的高效催化轉化是合成化學領域的重要課題。氮氣分子鍵能高(945kJ/mol)、反應活性低。在合成氨工業中,氮氣的活化轉化需要高溫高壓下才能有效......
1、有機鹵化合物:在有機鹵化合物中C-X鍵的伸縮振動吸收很強,隨著鹵原子量的增大,吸收帶的位置向低波數移動。當兩個以上鹵原子連接在同一碳原子上時,有對稱伸縮振動和不對稱伸縮振動兩種吸收帶。2、有機硫化......
12月20日,第十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深圳舉辦期間,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合物命名原則2017》一書正式發布。發布儀式由中國化學會秘書長范青華主持,有機化合物命名審定委員會主任張禮和院士和副主任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兆忠研究組在環境臭氧(O3-)脅迫對植物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BVOCs)影響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該項成果近期在線發表于國際植物生態領域刊物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