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0-08 10:18 原文鏈接: 大隅良典呼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2016年首個諾獎,由一位日本人獲得。10月3日,大隅良典因為自噬機制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1世紀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學雖然取得“井噴”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卻未雨綢繆,他認為,不能因為近年來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增多就認為日本很棒,并對日本科學研究的空心化等潛在問題表現出憂慮。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張宏研究員與大隅良典熟識,兩人合辦過4期“中日細胞自噬研討會”。張宏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先生做了很多極其重要的工作,但從來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種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評過度追逐CNS的評估體系,認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錯的;文章發出來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實。”今年7月,大隅良典還在《發育細胞》雜志上發了一篇自噬機制的重要論文。張宏說,大隅良典經常跟他強調基礎科學對轉化醫學的重要性,非常重視基礎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記者會上也對科研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憂慮。他坦承,日本的年輕研究人員減少,科研經費也不足。他擔憂當前重視應用研究的社會現狀,認為“有用”這個詞戕害社會,妨害基礎科學。大隅良典說,現在的日本碩士研究生出于現實考慮,很難做出繼續攻讀博士課程的決定。他希望能讓年輕人考慮5年、10年后的事情。

      近年來,雖然日本不斷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研究成果主要歸功于上一輩科學家,反映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而日本的科研現狀卻不容樂觀。2010年到2014年,日本科研論文數量占全球科研論文數量的比例從2000年到2004年的9.9%下降到6.3%,作為論文影響力指標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也從9.1%下滑到6.3%。年輕研究人員急功近利現象抬頭。

      大隅良典一人獨攬諾獎,業界專家也認為實至名歸。“這是自噬研究領域非常期待的一個獎,大家都希望給他。”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說,大隅良典的發現是細胞研究幾個里程碑式成就之一,闡明了細胞是怎樣回收材料和再生。“關于自噬,幾十年來都有零零星星的發現。法國和比利時科學家都意識到有自噬這么一種現象,但到1980年代仍然沒有一套完整體系。”裴端卿說,“大隅良典通過對酵母的極其巧妙的實驗,證明了自噬過程的存在,還找到了調控基因。所以諾獎只給了他一個人。”

    相關文章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

    據日本媒體13日報道,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本月3日去世,享年88歲。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于日本愛媛縣,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國文學系,著有《飼養》《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等多部作......

    涉嫌圖片問題,諾獎得主數十篇論文遭調查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參與合著的幾篇研究論文如今正在接受出版商的調查。此前,互聯網上已對其論文圖像的完整性產生了質疑。據《自然》報道,塞門扎任職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看2022諾貝爾文學獎《悠悠歲月》,頓悟了這一生最好的活法

    10月6日,82歲的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獲得了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獲獎理由是:“以勇氣和臨床醫生般的敏銳,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約束。”她的代表作《悠悠歲月》,也因此走......

    為啥今年這么多人猜中諾貝爾物理學獎?

    “眾望所歸,他們終于獲得了諾貝爾獎!”10月4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AlainAspect、美國科學家JohnF.Clauser和奧地利科學家AntonZ......

    饒毅:今年諾貝爾獎的不公平之處

    Svante P??bo被同事扔水里,以慶祝他10月3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也試試扔他到水里----冷靜分析他獲獎是否最公平。至少從1990年代我已經注意P??bo的研究,而《知識分......

    對人類健康產生直接影響的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

    早在2000年,巴里·夏普萊斯(BarrySharpless)就首次創造了“點擊化學”(clickchemistry)這一術語,即分子構建塊快速、高效地相互“點擊”。MortenMeldal獨立發現了......

    這屆諾獎得主不一般

    “眾望所歸”“實至名歸”,這是不少業內人士對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點評。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47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CarolynR.Bertozzi、丹......

    81歲再獲諾獎,夏普利斯與中國的不解緣

    時隔21年,81歲的巴里·夏普利斯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昨晚,聽聞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摯友二度獲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非常興奮,很多年前他就預言夏普利斯會第二次得諾獎,“他的......

    諾貝爾化學獎公布,“點擊”獲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獎授予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CarolynR.Bertozzi)、摩頓?梅爾達爾(MortenMeldal)和卡爾?巴里?夏普萊......

    諾貝爾物理學獎背后也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科技日報記者陸成寬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貝爾不等式違背和開創......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