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繁殖和飼養管理
一、生殖生理
1. 性成熟
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雄鼠出生后23-25天睪丸開始下降,30-35 日齡進入陰囊,45-60天產生精子,60日齡以后就可交配。雌鼠一般在70-75日齡陰道開口,不同品種品系開口時間不同,有的50日齡即開口,達80日齡即可交配。過早交配,增加雌鼠負擔,對子代發育不利。大鼠最適交配日齡為雄鼠90日齡,雌鼠80日齡。
2. 性周期 大鼠的發情不受季節溫度的影響,具有多發性、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大鼠性周期為4-5天。在此周期內,生殖系統發生一系列組織學的變化,可作陰道涂片檢查。根據陰道上皮細胞的變化,典型的4日性周期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后期和靜止期。
表二:大鼠性周期
━━━━━━━━━━━━━━━━━━━━━━━━━━━━━━━━━━
階 段 陰道涂片
──────────────────────────────────
發情前期 陰道分泌物中大部分是膨大橢圓形扁平上皮細胞。此期 約持續17-21小時,當日下午出現排卵前促性腺激素高峰,從 傍晚到深夜,此期結束。
──────────────────────────────────
發情期 膨大的上皮細胞核消失,成為鱗狀脫落(角化上皮細胞)并聚 集在一起形成堆狀,鏡下好象許多落葉堆疊在一起。在情前期 過渡到發情時(即深夜)發生排卵,此時大鼠的發情行為達高 峰,此期約持續9-15小時。
──────────────────────────────────
發情后期 陰道分泌物中大部分是白細胞,混有少量角化上皮細胞,此期 約持續10-14小時。
──────────────────────────────────
靜止期 陰道分泌物中大部分是白細胞,偶爾可見較小的有核扁平上皮 細胞。此期約持續60-70小時。
━━━━━━━━━━━━━━━━━━━━━━━━━━━━━━━━━━
大鼠排卵通常在發情后8-10小時,發情多在夜間。排卵通常是自發的, 但強壯的雄鼠能強迫雌鼠在非發情期接受交配,促進排卵懷孕。黃體的形成及其發育是在發情后期,這時卵子已進入輸卵管內。在發情靜止期,卵泡又開始發育。
3. 生殖能力 雌鼠產仔的多少,取決于品種、胎次、飼養管理的好壞和雌鼠的年齡、體質。一般情況下,適齡雌鼠第1-5胎產仔多,第6胎以后逐漸減少。 每胎可產仔8-13只,最多可達產仔20只,如SD大鼠。
飼料的營養成分對大鼠的生殖能力也有一定影響。當飼料內缺乏維生素E時,大鼠即喪失生殖能力,特別是雄鼠,可終身喪失,如補喂維生素E,雌鼠可以恢復其生殖能力。
溫度對大鼠的生殖能力也有影響,當飼養室內持續高溫(30 ℃以上)可降低雄鼠的交配能力。
4. 交配 雌性大鼠只在發情期的數小時內允許雄鼠交配。雌鼠被雄鼠反復追逐之后才接受交配。交配后,雌鼠的陰道口形成一種特殊的膣栓即陰栓。 陰栓是雄鼠的精液、雌鼠的陰道分泌物與陰, 道上皮細胞的混合物遇空氣后迅速變硬形成的。陰栓一般在交配后12-24小時左右自動脫落。所以,常把檢查陰栓的有無作為判斷是否交配的重要標志。
5. 妊娠和分娩 大鼠的妊娠期因品種不同略有差異,一般為19-21天。孕鼠受驚嚇往往造成流產或早產。大鼠的分娩晝夜均有發生,但以夜間居多。孕鼠臨產前一般表現不安狀態,常常不停地整理產窩,隨著子宮收縮將仔鼠娩出。分娩結束后約12-24小時母鼠出現產后發情,此時若與雄鼠交配,多能受孕。
6. 哺乳和離乳 通常,根據雌鼠體質確定帶仔的多少,一般8-10只。對帶仔不足8只的,可將其它產窩多余的仔鼠移入窩內代乳,代乳效果很好。
母鼠產后1- 2天內飼料的消耗量突然下降,這是由于母鼠產后不適造成的。從第3天開始恢復正常,飼料消耗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1-8日內仔鼠體重增長速度慢,平均日增重1.8g,每天消耗的飼料量尚不大。8-9日仔鼠長出切齒,14-17日仔鼠睜眼,逐漸采食,仔鼠日增重達2.4g,但這個時期仔鼠仍以母乳為主,所以飼料量略有增加,以上這個階段稱為哺乳第一階段。從仔鼠生出第一、第二臼齒(19-21日)后,飼料的消耗量迅速上升,這是由于仔鼠從全吃乳期過度到半吃乳期,到哺乳末期基本以吃飼料為主。這個時期仔鼠生長發育速度平均日增重3.0g,是哺乳期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稱為哺乳第二階段。
仔鼠的哺乳期一般為21天,留種的仔鼠可延長到23天。過于延長哺乳時間, 不僅影響母鼠的健康,還會影響母鼠的發情。
哺乳期滿的仔鼠要與母鼠分開,雌雄分籠飼養。如果離乳以后雄、雌混養, 兩周內應清查并分開,超過兩周或發現雌鼠盒內混入雄鼠,所在的整盒大鼠即被視為不合格動物全部淘汰。
雄鼠和雌鼠的主要區別是:雄鼠的外生殖器呈圓柱狀突起,離肛門較遠,乳頭不明顯;雌鼠外生殖器離肛門較近,生殖器中間有一凹溝,乳頭明顯。
二、選種育種
留做種用的大鼠需按選種條件嚴格選擇,才能使親代的優良體質和高產能力以及群體性狀逐代積累并遺傳下去。繁殖用的種鼠應選擇第2-3胎仔鼠留種。同胎留仔8 只,使仔鼠吃到足夠的乳汁,保證其生長發育迅速,體格健壯。哺乳期仔鼠應無死亡。留種的數量要比用量多1/3,以便進一步篩選。
選擇條件:親代應選擇體質健壯,無疾病,母鼠受孕率高,產仔多(10只以上),母性好,帶仔成活率高,同窩仔鼠生長均勻,離乳時幼鼠體格健壯,生活力強;雄鼠配種能力強。留作種用的仔鼠要求健康無病,被毛濃密有光澤,并緊貼身體。 眼睛明亮有神,呼吸正常,四肢運動迅速有力,尾巴無脫落,體形勻稱,頭部寬廣,頸部長度適中,背部寬闊平直,腹部系緊。雄性睪丸發育正常,雌性乳頭明顯。
育種:選出的種鼠應雌雄分籠飼養,精心護理,發現異常或病態立即淘汰,必要時全籠淘汰,直到90日齡。
三、配種繁殖
根據留種計劃和生產用量,按時進行配種。封閉群動物一般采用以下繁殖方法:
1. 長期同居交配法 一雄一雌終身同居進行交配生產。該方法的優點:雌雄長期同居,雌鼠生產后雄鼠與之交配,在哺乳期雌鼠又能繼續懷孕,這樣, 雌鼠每月可生一胎。缺點是:雌鼠既哺乳又懷孕,負擔太重,如果營養跟不上,雌鼠和仔鼠體質都會下降,直接影響大鼠的質量。
2. 循環交配法 一雄多雌同居進行繁殖。可1:2、1:4交配,確認雌鼠懷孕后把它單獨放一籠內進行飼養,待其產仔哺乳、仔鼠離乳后把雌鼠放回原籠交配。其優點是:雌鼠受孕后單獨飼養,有利仔鼠生長發育,哺乳期不懷孕,母鼠泌乳好,仔鼠健壯。缺點是:近兩個月一胎,生產周期長。應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一個問題,發現雄鼠體質下降要及時更換,以保持較高的懷孕率。
四、計劃生產
根據使用計劃確定配種日期非常重要, 醫學實驗經常對大鼠體重或日齡要求較為嚴格,如不按使用計劃配種,可能造成延誤實驗或造成大鼠超重而被迫淘汰。配種計劃一般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公式:配種日期=使用日期-(性周期+懷孕期+要求日齡)
配種數量=計劃總數÷8(1:1配種)
例如:明年2月9日需要60日齡的大鼠400只,那么,配種日期為使用日期明年2月9日倒推4+21+60=85天,即是今年11月23日。
配種數量為400只÷8=50只雌鼠。
五、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動物的質量, 稍有疏忽則可造成全群覆滅,因此飼養人員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過硬的專業技術。
1. 工作程序:
大鼠飼養管理每周工作安排:
周一 加水加料,檢查仔鼠出生及離乳并登記
周二 更換墊料,整理衛生、飼養室消毒
周三 墊料籠具衣物高壓滅菌
周四 同周一工作內容
周五 同周二工作內容
周六 工作值班(文字形式回顧本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
周日 安全值班
2. 觀察和記錄
觀察大鼠的吃料飲水量、活動程度、雙目是否有神、尾巴顏色等, 記錄飼養室溫度、濕度、通風狀況,記錄大鼠生產籠號、胎次、出生仔數等。飼養人員必須及時填寫,決不能后補記錄。
3. 飼料和飲水
大鼠的飼料應保證其營養需要,并符合各等級動物飼料的衛生質量要求。 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飼料的成分也應有所不同。剛離乳的幼鼠需加喂軟料,哺乳期加喂葵花籽。
大鼠具有隨時采食的習慣,應保證其充足的飼料和飲水。飼料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添加,軟料則應每日更換。一般情況下飼料添加量掌握在每次添加時上次添加的飼料已基本吃完為宜。飼料在加工、運輸、儲存過程中應嚴防污染、發霉、變質, 一般的飼料儲存時間夏季不超過15天,冬季不超過30天。
一級大鼠的飲水應符合城市飲水衛生要求,二級大鼠使用PH2.5-2.8的酸化水, SPF大鼠則用高溫高壓滅菌水。大鼠飼料與水的消耗比例為1:2,即吃1克飼料要飲2毫升水。
4. 墊料
目前采用的動物墊料主要是木材加工廠的下腳料,如多種闊葉樹木的刨花、鋸末、碎木楔等,玉米軸或秸桿粉碎后也是很好的墊料。
每周兩次更換墊料是很必要的,因為鼠盒的空間有限, 大鼠的排泄物中含有的氨氣、硫化氫等刺激性氣體,對飼養員和動物是不良刺激,極易引發呼吸道疾病;排泄物也是微生物繁殖的理想場所,如不及時更換,很容易造成動物污染。每次更換墊料時必須把盒內的臟墊料全部清除,鼠盒用清水沖刷干凈后消毒液浸泡3-5分鐘, 然后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備用。最好是有一套備用的鼠盒, 待全部更換完后集中清洗消毒,這樣可提高工作效率。換下的臟墊料及時移出飼養室并做無害化處理。
5. 衛生消毒措施
飼養室的消毒隔離工作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它是保持大鼠等級的關鍵。飼養員進入飼養室前必須更衣,肥皂水洗手并用清水沖洗干凈,戴上消毒過的口罩、帽子、手套后方可進入;飼養室內保持整潔,門窗、墻壁、地面、鼠盒、架子每天擦洗;每周二、五用0.1%新潔爾滅或其它消毒劑消毒,隔周更換消毒劑品種,每月進行一次大消毒,用0.1%過氧乙酸噴霧消毒效果較好。
墊料、飼料經高壓消毒后放到清潔準備間儲存,但儲存時間不超過15天。 鼠盒、飲水瓶每月用0.2%過氧乙酸浸泡3分鐘或高壓滅菌。
第五節 疾病防治
一、沙門氏菌病
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是所有普通級實驗動物應排除的一種疾病。
1. 病原體
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為革蘭氏陰性的短桿菌,無芽孢、鞭毛。此菌抵抗力弱,60℃以上和一些常規消毒藥就可將其殺死,但在飲水、土壤和糞便中可存活數月。
2.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患病和病死的動物。人和各類實驗動物均可感染,人感染后發生腸道疾病,呈食物中毒癥狀。本病可水平傳播,如通過接觸病死或帶菌的動物以及被污染的飼料飲水而發病,蒼蠅和野鼠是重要的傳播媒介。
3. 臨床癥狀
急性呈暴發型,看不到任何臨床癥狀動物就大批死亡, 往往是下班時一切正常,第二天上班發現動物已有1/3死亡。亞急性表現為病鼠食欲、飲欲減退甚至廢絕,被毛蓬亂無光澤,眼結膜發炎、眼瞼粘合;腹瀉,糞便呈泡沫狀粘液、黃綠色、味惡臭,嚴重時糞便中帶有血絲,通常可見病鼠腹部膨大,手彈可聽到明顯的鼓音,一般病程二、三周。慢性的有上述癥狀,但癥狀較輕,患鼠逐漸消瘦,二、三周后逐漸恢復。
4.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尸體剖檢作初步診斷,確診須作細菌學檢查。
5. 防治
加強飼料、飲水、籠具、墊料的消毒,嚴防野鼠、蒼蠅污染飼料、飲水。 飼養室定期消毒。定期進行微生物檢測,發現病鼠和帶菌鼠及時處理。
一般鼠群感染本病,很難徹底排除,需全群淘汰,重新引種。
二、支原體病
1. 病原體
肺支原體(mycoplasma pulmonis),革蘭氏染色陰性,典型的支原體菌落為圓形,支原體沒有細胞壁,呈多種形態,如圓形、桿狀、放射狀、環狀。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能引起人和動植物的多種疾病。
2.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發病或隱性帶菌的動物。它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為傳播途徑, 但沒有嚴格的宿主,人、各種實驗動物都可發病,植物也能感染。
3. 臨床癥狀
大鼠主要引發肺炎癥狀。動物突然發病,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有支氣管肺炎或細支氣管擴張和肺膿腫癥狀。病鼠體重減輕,被毛粗亂,常常在飼養盒一角蹲縮。大鼠最易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和關節,感染部位可見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炎癥反應,包括充血、水腫以及漿液性分泌物形成。
4. 診斷
大鼠鼻咽部擦拭取材培養,檢查出支原體即可確診。
5. 預防及控制
預防本病的措施是加強飼養室的衛生消毒工作,對飼養室周圍的環境進行化學藥物消毒。控制本病的最有效的辦法是保持無支原體的動物種群,可采取剖腹產凈化種群。
三、流行性出血熱(EHF)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我國是重疫區,近幾年屢有報道發生流行性出血熱造成人員死亡。對實驗動物而言,各種實驗動物都可發病,尤以大鼠發生較多,所以又稱為大鼠流行性出血熱。
1. 病原體
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1978年,朝鮮李鎬汪首次從黑線姬鼠肺中分離出該病毒。隨后, 我國科研人員也從大鼠肺中分離出該病毒。
本病毒為RNA病毒、 有核衣殼包膜, 病毒顆粒結構粗大、 較集中, 平均直徑為100um(50-150),它對乙醚敏感,不耐酸、不耐熱,在50℃30分鐘或PH3.0條件下37℃1小時就可滅活。
2. 流行病學
野鼠是主要的傳染源,我國帶毒野鼠有黑線姬鼠、褐家鼠、大林家鼠等。 本病易感對象廣泛,包括人類和各種實驗動物,尤其大鼠發生較多。它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主要有蟲媒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呼吸道傳播,究竟以哪種方式為主進行傳播還有待研究。
3. 臨床癥狀
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傾向、腎臟損害。大鼠體溫升高到40℃(正常體溫37.8 -38.7 ℃)。解剖可見漿膜、臟器出血明顯,毛細血管損傷,腎臟腫脹,體積增大,表面及包膜下充血、出血,切面可見皮質蒼白,髓質呈紫紅色,高度充血、出血,有灶性缺血性壞死。
4. 預防
第一,消滅野鼠,不論居民區還是飼養區都要下大力氣進行滅野鼠工作, 定期、定時統一行動。第二,建立嚴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飼料、墊料、籠具、工作服都要徹底消毒。第三,做好個人防護,飼養人員、接觸動物的科研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工作完畢徹底更換衣物,用肥皂水洗手。第四,定期檢測動物, 發現疫情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并報告衛生防疫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