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發布公告顯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平均高度已下降至189.5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81.8公里、遠地點高度約197.2公里、傾角約42.68度。《中國科學報》記者查實,2017年3月13日起該網站每周發布天宮一號飛行狀態數據,到今年3月14日開始每天發布。
根據軌道預報,天宮一號將于北京時間4月1日前后一天,即3月31日至4月2日期間再入大氣層。這些數據的獲得,離不開激光測軌技術的支持。
復雜因素影響軌道計算
軌道計算,是獲得天體運動軌道的方法之一。理論上,在最簡單的模型中,只需已知天體的速度和質量,利用開普勒第二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便可獲得天體運動軌道。
軌道計算應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最經典的例子是海王星的發現。1846年,一名法國天文學家在對天王星運行的實際觀測中發現了偏差。經過計算,他發現了天王星后面的一顆新行星的運動軌道、質量和當時的位置。這顆新行星便是海王星。而通過運動軌道計算,科學家將能夠推算某一時間點天體的準確位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錢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考慮大氣層的摩擦阻力,對衛星軌道的計算及位置預測更加復雜。
“天宮一號在軌道衰減中,距離地面越近,大氣層越稠密,航天器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錢航表示,“理論上對天宮一號運動軌道的預測必須考慮它的質量、大氣層摩擦阻力以及其面積和質量的比值等參數。”
激光測距:監控新利器
當理論預測無法準確獲知航天器運動軌跡時,要想準確控制航天器,就必須進行嚴密的跟蹤和精確定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以下簡稱“長春人衛站”)站長劉承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衛星激光測距是通過測量激光信號從地面站到空間目標的往返時間,獲得空間目標距離信息的技術,精度遠高于光電觀測和雷達技術,但受天氣影響大。
天宮一號上的角反射器為激光測距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平臺。2016年3月,天宮一號所處軌道高度約400公里,長春人衛站從那時起積極開展了對天宮一號的跟蹤與監測,共獲得100余圈的高精度激光測距資料,為其精密定軌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長春人衛站激光測距技術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據《科學通報》于2017年第24期發表論文《天宮一號飛行器失效后激光測距實驗分析》,2016年3至5月期間,長春人衛站聯合上海天文臺佘山觀測站、紫金山天文臺等對天宮一號進行的激光測距實驗顯示,精度可以達10 厘米。并且,基于激光測距的軌道預報誤差小于100米。
劉承志介紹,長春人衛站天宮一號激光測距的最新數據于今年3月8日獲得。“但最近幾天由于長春天氣不好,軌道低且白天經過測站,沒有得到數據。”他說。
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2011年9月天宮一號成功發射,設計壽命兩年,實際在軌四年半,超期服役并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
天宮一號在在軌運行1630天里,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及科學研究,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
錢航介紹,天宮一號完成了神舟八號、九號、十號三次交會對接任務,突破了很多關鍵技術,包括組合體控制技術以及在軌飛行生命保障技術等。六名航天員參與的多項航天醫學實驗任務也在天宮一號中展開。
據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報道,天宮一號還完成了地球環境監測及空間環境探測、復合膠體晶體生長實驗等任務。時任空間站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善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介紹,利用天宮一號裝載的高光譜成像儀獲得的數據,我國首次對甘肅、新疆、內蒙和青海地區進行礦產填圖和油氣探測,首次利用數據進行海水污染探測。“復合膠體晶體實驗則通過天地的比對實驗,為未來空間材料、地面新材料的制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張善從說。
我國首次太空授課在天宮一號上進行,錢航作為此次太空授課中央電視臺直播嘉賓,為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中的課程做了地面對比實驗。錢航表示:“許多科研人員都對天宮一號有著很深的感情。再過一天左右,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毀,它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北京冬奧會開幕當天,一份來自火星軌道上的祝福,穿越了3.2億千米的漫長星際旅程,到達地球。正在執行我國首個行星際探索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與五星紅旗、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的同框照片傳回地球,送......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郭超凱)8月23日是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奔火滿月之日。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截至23日12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里程8650萬公里,距離地球927萬......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流星般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區域。再見,天宮一號,但屬于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
3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發布公告顯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平均高度已下降至189.5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81.8公里、遠地點高度約197.2公里、傾角約42.68度。《中國科學報》記......
3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發布公告顯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平均高度已下降至189.5公里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81.8公里、遠地點高度約197.2公里、傾角約42.68度。《中國科學報》記......
北京時間6月25日上午,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組合體成功分離,神舟十號飛船從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方繞飛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離交會。中國首次成功實施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7時05分,天宮一號與......
高光譜成像儀是天宮一號搭載的有效載荷之一。在軌運行期間,多個應用單位利用它的“火眼金睛”開展了地質調查、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查、森林監測、水文生態監測、環境污染監測分析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光譜成像儀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3月4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天宮二號”預計將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發射,由于“天宮一號”狀態良好、可能延期服役,不排除會出現兩座中國“天宮”并存太空的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2月28日表示,我國將于今年實施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開展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根據任務計劃,神舟十號飛船將于今年6月至8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2012年8月1日】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利用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開展了三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