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中國天眼FAST發現的最新成果。武漢大學天文學系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領導的國際合作研究論文《微類星體中的亞秒級周期射電振蕩》,揭示了黑洞噴流的復雜動力學特性。
微類星體是銀河系內由一顆中子星或黑洞與一顆普通恒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中子星或黑洞吸積恒星的物質產生高溫的吸積盤及相對論性的噴流,在觀測上表現為間歇性或長期變化的X射線和射電輻射,是研究強引力場和相對論物理的宇宙天然實驗室。
GRS 1915+105是一顆著名的微類星體,含有一個快速旋轉的黑洞,并觀測到視超光速運動的射電噴流,是研究極端高能物理過程的重要樣本。自1992年被發現以來,該黑洞一直具有豐富的X射線光變特征和間歇性射電噴流,但研究人員對黑洞噴流的動力學和快速光變的起源依然不清楚。
為了揭開微類星體的相對論性噴流的神秘面紗,2020年至2022年,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GRS 1915+105首次開展高時間精度的射電連續譜光變和偏振監測。利用FAST高采樣和探測靈敏度優勢,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兩次觀測均發現黑洞存在微弱的射電脈搏,脈搏周期約為0.2秒。這個脈搏周期不穩定,而且大部分時間無法探測,因此稱之為準周期振蕩。
這是國際上首次觀測到微類星體中亞秒級的低頻射電準周期振蕩的現象,并揭示黑洞系統的該準周期振蕩現象與相對論性噴流直接相關。此次黑洞射電輻射脈搏的發現,對于揭示致密天體相對論性射電噴流的起源與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將打開黑洞射電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新思路。
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通過繪制黑洞的詳細結構圖,重新定義了黑洞的概念,新的見解可能會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物理中的黑洞微觀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高能物理雜志》。該研究詳細介紹了名為“超迷宮......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黃樣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通過搜尋從球狀星團中被彈射的高速星,為“隱匿”已久的中等質量黑洞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科技日報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張夢然 劉霞)新一期《自然》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2300萬光年,是迄今已知的最長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的......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天文學家研究檢測到一個黑洞噴射出的一對巨大噴流,這對噴流總長約7百萬秒差距,約合2300萬光年,是迄今所知最長、最大的黑洞噴流。超大質量黑洞會發射強大......
■本報記者張雙虎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對理解宇宙起源和結構有重要意義。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揭示黑洞通過調制星系冷氣體含量影響星系的形成演化,解開了困擾天文學界半個世紀的謎題。該研究首......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記者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8月3日消息,該天文臺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數據,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分布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范一中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探測器陣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觀測數據研究了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形成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
包括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借助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發現了一種由磁場產生的強大旋轉風。他們認為,這種強風正是幫助位于ESO3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