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湖泊富營養化和生態系統退化,開展以恢復和重建水生植被為核心的湖泊生態修復被認為是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水質改善和良性生態系統重構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圍繞水生植物在淺水湖泊生態系統的作用,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生理生態學實驗和湖泊生態恢復實踐,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天然淺水湖泊中大范圍的湖泊生態恢復實踐成功的案例仍比較少,究其原因是由于對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水生植被消退和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生態學機理認識不足。
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運林研究小組基于1998-2014年水環境參數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和2003-2014年水生植被出現頻次遙感監測數據,通過統計分析和分類回歸樹模型研究了太湖典型草型湖灣東太湖水生植被長期動態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闡明了水生植被消退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科學報告》上(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3867; doi: 10.1038/srep23867)。
論文首先基于1998-2014年東太湖水環境參數長期定位觀測數據發現,東太湖生境呈現氮磷營養鹽、懸浮物和藻類水生物顯著增加,透明度顯著下降,湖泊長期處于高水位運行,湖泊生境條件越來越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長。2003-2014年MODIS影像揭示的水生植被出現頻次逐漸降低,水生植被低頻次水域也在逐漸擴大,水生植被和生態系統呈現快速退化趨勢。統計分析和分類回歸樹模型揭示,在總氮、總磷、溶解性總氮、溶解性總磷、氨態氮、葉綠素a、懸浮物、透明度、水位等生境因子中,氨態氮濃度(反映富營養化水平)、透明度與水位比值(反映水下光照強度)對水生植被出現頻次的解釋率高達60.1%,是決定東太湖水生植被消退的決定性因子。因此,減少營養鹽特別氨態氮輸入,在水生植物萌發的春季降低湖泊水位都可以有效地促進水生植物發育和生長,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用于指導我國受損湖泊生態系統進行以水生植物重建為主導的湖泊生態修復。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
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一方面,植物個體一直處在生長變化中,個體間差異巨大,且鄰近個體間具有復雜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資源競爭);另一方面,由大量個體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穩定的結構特征(如林冠......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2023年江源綜合科考隊員25日向記者介紹,他們開展的一項模擬試驗發現: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將導致長江源區水土流失風險大幅增加,并呈現明顯區域差異。相關研究成果將為長江源區水土流失差異化治理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