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顆中國科學家星——以中國古生物學家張彌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張彌曼星”。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已發布公告,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以表彰張彌曼院士作為中國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續的工作為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重要貢獻。
據了解,今年85歲的張彌曼院士長期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她曾任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還被選為倫敦林奈學會外籍會員、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等。
2018年,張彌曼院士榮獲“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她還因卓越科研成就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會推薦為國際小行星命名的候選人,2021年5月獲得批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羅能超和研究員王峰團隊在醇的光催化偶聯反應選擇性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向反應中引入水,加強了乙醇之間的氫鍵強度,從而有利于關鍵自由基中間體從半導體表面脫附并......
9月29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與合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簡稱:合肥質檢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雙方單位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宗旨,在技術標準研究、資源共享利用......
近日,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德團隊利用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開展系統研究,首次揭示了胰島素/IGF-1信號(IIS)通路核心基因的遺傳變異對紫扇貝和海灣扇貝的壽命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研究......
年輕的科研人員徐沛雨,因為不到29歲就實現了“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頂刊)大滿貫”,前段時間被家鄉媒體采訪報道了。他博士期間的導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徐華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展恩勝、研究員申文杰等與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君、研究員鄧風等合作,在絲光沸石(MOR)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應的活性位點鑒別和調控方面取得新......
10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十月天宇大片將扎堆“上映”:水星西大距、獵戶座流星雨、日偏食等將接連登場。此外,本月的“星空路標”飛馬座四邊形與璀璨星河將為假期夜游帶來更多樂趣。9日,水星西大......
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研究員陳慶安團隊與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麻生明團隊合作,通過雙聯烯中間體實現了反芳香性丁富烯的合成,解決了傳統方法中對稱丁富烯的合成挑戰。此外,合......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氣候預測組為中國氣象局提供了我國汛期降水形勢(6-8月)的預測意見。由監測實況可見,大氣所的預測意見很好地把握了全國降水形勢。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預測意見準確......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侯廣進團隊利用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表面上金屬—氫(M-H)活性物種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M-H是一類特殊的物種,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