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一場太陽風暴即將摧毀互聯網”的說法甚囂塵上,不少網友對此憂心忡忡。美國《國會山報》日前報道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篇文章提及,一場巨大的太陽風暴正在接近地球,該風暴很可能對電信、衛星和電網產生破壞性影響。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一份報告中進一步表示,目前太陽活動比科學家預測的更加活躍。這加劇了很多人的擔憂,認為人類社會即將迎來“互聯網末日”。
不過,有專家表示,互聯網被摧毀的可能性不大。報道稱,縱觀過去發生過的太陽風暴,只有極少數情況下對地球產生破壞性影響。其中最具破壞性的一次發生在1859年,當時太陽風暴導致全球電報系統“失控”。2021年加州大學教授喬蒂首次使用“互聯網末日”的說法,她認為互聯網每十年發生癱瘓的可能性在1.6%至12%之間。近日,喬蒂再次接受采訪時稱,很后悔使用了“互聯網末日”一詞,因為這增加了民眾的焦慮。
NASA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正在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提升預測太陽活動的準確性。印度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維沙爾表示,AI可以快速準確作出全球預測,并在太陽風暴發生時為科學決策助力,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甚至防止對現代社會造成破壞。
記者從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獲悉,該院電子科學系屈小波教授團隊運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開發出智能云腦成像系統。該系統具備磁共振裝備的原始數據處理、圖像重建、自動統計分析、人工智能零代碼編程等功能,已......
4家科技巨頭同時被查!科技巨頭們,正迎來反壟斷風暴。據美媒報道,美國將對英偉達、微軟、OpenAI展開反壟斷調查,這標志著監管部門對人工智能行業的審查力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蘋果也面臨新麻煩。6月6日......
自然》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一個Meta人工智能(AI)模型的底層技術。該模型能翻譯200種不同語言,增加了機器翻譯的語言數量。神經機器翻譯模型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翻譯各種語言。這些模型通常需要大量可在......
多家美國人工智能(AI)領域企業的在職和離職員工當地時間4日發表公開信,對這項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表示擔憂。據路透社5日報道,公開信的簽署者包括美國AI初創企業OpenAI以及谷歌旗下“深層思維”公司的......
日前,微軟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在不到一分鐘時間內準確預測全球空氣污染,甚至還能快速預測全球10天內的天氣。天氣預報正受益于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圖片來源:NESDIS/STAR/NOAA/Alamy該......
在2024ASMS(美國質譜學會年會)上,全球生命科學分析技術創新者SCIEX與MassAnalytica合作,展示了人工智能定量(AIquant)軟件。AIquant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能力,在......
伴隨人工智能的興起,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如影隨形。5月21日,歐盟理事會批準了世界首部對人工智能進行全面監管的法案《人工智能法案》。同一天,第二屆人工智能安全峰會在韓國首爾召開,包括OpenAI、微軟、......
記者6月1日獲悉,天津師范大學“認知與情感計算”跨學科融合創新團隊依托天津市學生心理健康與智能評估重點實驗室通過“人工智能+心理”這一方式,定制出個性化、精準化的心理健康評估、診斷、分析、干預解決方案......
作為近年人工智能浪潮的“賣鏟人”,英偉達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制造商。而英偉達CEO黃仁勛的一言一行也備受市場關注。在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幕前夕,黃仁勛身著標志性的一身......
人腦能夠運行復雜且龐大的神經網絡,總功耗卻僅約20瓦,遠小于現有的人工智能系統。因此,在算力比拼加速、能耗日益攀升的今天,借鑒人腦的低功耗特性發展新型智能計算系統成為極具潛力的方向。 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