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生物大輻射(GOBE)是發生在顯生宙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近年來不同生物門類的多樣性演化模式受到國際古生物學者的廣泛關注。作為初級生產者,以疑源類為代表的微體浮游植物的多樣性演化模式,受控因素和影響也有多種觀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燕夔副研究員、李軍研究員、吳榮昌和唐鵬副研究員等通過近年來在華南開展的實例研究和文獻資料整理,對奧陶紀生態系統中微體浮游植物的地位及其演化規律有了一系列新認識,受到了相關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該成果發表在最近出版的《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雜志上。
燕夔等最近研究發現,海洋微體浮游植物在早奧陶世晚期-中奧陶世早期發生了一次多樣性顯著增加的輻射事件,伴隨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形態多樣性也有大幅增加。華南不同沉積相區微體浮游植物輻射存在差異,顯示出多樣性演化與海平面變化等環境因素有密切聯系。奧陶紀生態系統食物鏈結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華南早-中奧陶世多門類生物的輻射事件顯示不同生物類群間可能存在的食物鏈關系。不同生物門類多樣性演化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可能與其宏演化模式不同有關。早-中奧陶世的大規模海侵可能是微體浮游植物輻射事件的主要觸發因素,但更多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論文相關信息:Yan K, Servais T, Li J, Wu R, Tang P (2011) Biodiversity patterns of Early-Middle Ordovician marine microphytoplankton in Sou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99, 318-334.
營養鹽濃度及比例、光照強度和溫度是影響浮游植物優勢種演替的主要因素。盡管有這些見解,但高渾濁湖泊中浮游植物優勢種演替機制仍有待探究,尤其是浮游植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
本報訊(記者沈湫莎)“沒想到我能評上上海市科技傳播高級職稱。”在昨天開幕的2024年上海科技節上,B站百大UP主“稚暉君”、智元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彭志輝驚喜地說。記者獲悉,彭志輝與網名“菠蘿”的......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在浮游植物群落對氣候事件對響應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WaterResearch。氣候事件強擾動對亞熱帶河口小型浮游植物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小......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在浮游植物群落對氣候事件對響應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以PhytoplanktonCommunitiesMiniaturiz......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記者5月29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李曉峰課題組在基于深度學習算法反演全球浮游植物色素濃度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環境遙感》(IF=13.85)。 ......
記者22日在重慶市舉行的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科普活動中獲悉,重慶市近年來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已發現1種全球新物種云陽掌突蟾,以及珞弄蝶(黔江)、圓翅前鍬甲(黔江)、青籬柴(黔江)、毛果半......
5月22日,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球主場宣傳活動在昆明舉辦。為紀念中國作為主席國推動達成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Fr......
5月22日,在云南省保山市百花嶺村,村民侯體國正帶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觀鳥人去看鳥。侯體國從事“鳥導”這一職業已有30多年。他說,以前想吃肉就上山打鳥,現在村民護林愛鳥,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外出打工的......
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當日正式在線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以下簡稱2023版名錄)。2023版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48674個,其中物種13506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