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9-07-27 10:12 原文鏈接: 女科學家《Nature》改寫HIV歷史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Beatrice Hahn教授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發表了HIV研究的最新進展,Increased mortality and AIDS-like immunopathology in wild chimpanzees infected with SIVcpz,改寫了HIV研究史。

      艾滋病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重點,獲得最多人擁護的觀點是,艾滋病病毒HIV來自于猩猩的SIV,猩猩通過血液將其傳播給人類,SIV再突變進化成HIV(SIV為HIV的祖先),導致艾滋病在人群中大面積傳播。一直引眾多科學家困惑的是,猩猩感染SIV后并不發病,也沒有艾滋病樣的癥狀。所以,科學家們就認為猩猩對SIV具有天然免疫力。

      然而,Beatrice Hahn教授在歷經多年的研究獲得的新觀點將改寫科學家這20年來對SIV的觀點。究小組已經收集了足夠的數據證實SIV對猩猩的影響,這些數據為重新審視SIV與猩猩的關系提供了一手證據。Beatrice Hahn教授曾在今年的16屆逆轉錄病毒與機會性感染年會上發表這一觀點,做了詳細的專題報告

      在坦桑尼亞為期9年的研究中發現,岡貝國家公園內9%—18%的黑猩猩在研究期間感染了SIV。在成年黑猩猩中,感染SIV者死亡風險是未感染者的10—16倍,而感染SIV的嬰兒黑猩猩全部死亡。

      研究人員注意到,其中一只雌性黑猩猩在感染SIV后3年內死亡,并在之前表現出與人類艾滋病相似的虛弱和倦怠等癥狀。解剖后發現,其身體消瘦,被寄生蟲感染完全破壞,免疫細胞嚴重衰竭,這些也與人類艾滋病相似。

      研究小組之后比較了其它死亡黑猩猩(感染或未感染SIV)的組織標本,結果發現感染SIV者的CD4 T細胞水平反常地低,而CD4 T細胞正是HIV靶向和破壞的細胞類型。綜合這些發現表明,SIV會對黑猩猩造成嚴重的、類似艾滋病的影響。

      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的Daniel Douek對這項研究大加贊賞,他說:“從進化和流行病學觀點來看,這些數據可看作是HIV流行歷史上‘缺失的一環’”。

      此次研究表明,科學家將不可能在黑猩猩基因組內找到HIV免疫性的“鑰匙”,不過它也為科學家打下了基礎,通過研究不同靈長類動物對于HIV/SIV的反應,來獲得HIV和SIV如何導致宿主患病的深入理解。

    相關文章

    又一家Nature子刊,宣布公開同行評審內容

    同行評審,匿名好還是公開好?近年來,這個問題在學術界爭論不休。近日,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ment用行動投票,力挺公開同行評審。從1月23日開始......

    985青年教授成果入選Nature年度亮點

    看到《自然》雜志將自己的工作評價為“remarkable”“highlight”,李志明的心情反倒比較平靜。這與6年前他第一次發表《自然》論文時的狀態截然不同。“在科研路上,我有過無數艱難的歲月,也有......

    Nature子刊: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我們如何才能在年老體邁時保持健康和盡可能延長壽命?現在,研究衰老的科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簡單的答案:少吃點兒!常言道,千金難買老來瘦。的確,經驗與科學實驗都告訴我們,成年期的飲食限制可以大大延長壽命,改善......

    荒謬至極!高校院長將P上自己名字的Nature論文寫入簡歷..

    你見過最荒唐的學術造假是什么樣子的?有人直接靠P圖為自己得來一份Nature還寫到了簡歷里....雷人的學術剽竊據知乎網友爆料,一開始收到匿名檢舉人發來的郵件,作者本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然而,事實卻讓......

    Nature子刊:發表生物分子凝聚體研究指南

    在真核細胞中,生物大分子通過相分離組裝形成功能各異的無膜細胞器(MLOs),使得細胞區域化,從而實現對各種生理活動的精細時空調控。隨著相分離在生命科學領域逐漸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系統揭示了無膜細胞......

    歷經2年投稿,35歲博后終獲首篇Nature

    近日,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后周鵬以第一作者身份,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論文。剛步入35歲的他,給自己送了一份新年大禮。這距離2021年1月投稿的日子,已過去整整2年時間。這2年中,他經歷了第1......

    中國散裂中子源用戶實驗成果在《自然》發表

    2023年1月12日,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朱彥武教授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題為“Long-Rang......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開啟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關于開展第十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第八屆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婦聯,中國科協......

    刷了5000個電池后,他收獲首篇Nature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后陳昊以共同一作的身份(排名第一)收獲了人生中的第一篇Nature論文。文章介紹了一種高效穩定的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創造了單節寬帶系器件和疊層器件開路電壓的世界紀錄。在加......

    睡著了也在學習!Nature最新研究揭示運動記憶從何而來

    StephCurry罰球時,他的大腦會利用運動記憶。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這種類型的記憶是如何在睡眠期間得到鞏固的,當大腦處理白天的學習,使做某事的物理行為成為潛意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