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提出,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使用,可能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本世紀末達到5000萬年以來未見的水平。照此發展下去,數百年后,地球氣候可能會出現至少4億多年來未見的狀態。
隨著時間推移,太陽的光度和輻射量大幅增加,但地球氣候卻相對保持穩定,數百萬年來一直支持著生命的存在。為了解開這一謎團,科學家做了很多理論及模型分析,他們認為,在太陽輻射量增加的同時,能造成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減少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溫室效應在地球長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人員加文·福斯特及其同事匯編了約1500個獨立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估測數據,這些數據來自112項已發表的研究,涵蓋了對過去4.2億年的估算。這份匯編顯示,地球氣候的穩定性,確實是大氣二氧化碳長期下降與太陽輻射量增加基本抵消的結果。
然而,該研究還顯示,根據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在本世紀末,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達到5000萬年以來未見的水平;更驚人的是,按這種情況發展,如果化石燃料被耗盡,那么到24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能會上升到至少4.2億年內未見的水平。
二氧化碳在氣候變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量化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非常重要。雖然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率出現了暫時停滯,但科學家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在絕對二氧化碳含量持續上升的條件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仍任重道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研究員汪國雄和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安慶大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CO2)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
空氣污染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公共健康風險。以前對可歸因死亡率負擔的估計在不同研究之間差異很大,主要是由于暴露-反應關系和包括死亡原因在內的差異。此外,只有少數全球研究將死亡率歸因于特定的空氣污染源。在《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發展CO2資源化利用技術,可為我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機遇。CO2的資源化轉化是典型的負熵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投入,因此清潔可再生的太陽能是較為理想的能源來源。地表太陽輻照強度受晝夜更替和天......
近日,南開大學張新星研究員團隊利用微液滴化學的獨特性質,在無需任何催化劑的前提下,還原了五氟碘苯(C6F5I),使其生成陰離子自由基(C6F5I?-),并與CO2反應,快速生成五氟苯甲酸(C6F5CO......
據《自然》報道,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上,科學家宣布,預計2022年全球化石燃料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再創新高,增加1%,達到375億噸。......
地質時間尺度上,硅酸鹽巖的風化通過吸收大氣CO2的方式進行,在調控全球氣候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從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環境。然而,影響硅酸鹽風化速率的控制機制(氣候驅動或構造控制?)是地球科學......
大氣CO2濃度持續增加,一方面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另一方面可通過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提高陸地植被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大氣CO2施肥效應),從而對全球變暖產生負反饋作用。由于大氣CO2增加與氣溫升高的......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近日宣布,NOAA莫納羅亞大氣基線觀測站今年5月測得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達到421ppm(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歷史峰值,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