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31 16:05 原文鏈接: 如何使用科學技術增強全民素質?

    科學技術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舉措,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

      本次執法檢查,是科普法頒布實施20年來的首次執法檢查。這部法律執行效果如何?怎樣推動科普惠民?

      科普工作體系逐步健全

      報告指出,目前,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先后制定了科普條例或實施辦法,層次分明、覆蓋全面的科普法律制度規范基本形成。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一系列科普發展規劃穩步落實,16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本級黨委、政府考核。

      科學素質建設協同機制日益完善,科技部牽頭建立由41個部門組成的全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地依法建立健全科普工作協調制度,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科普。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各部門協同聯動的科普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各地也通過開設科學教育與科普相關的本科專業、推進高層次科學教育研究生培養試點、增設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設立科普獎等方式,積極探索完善科普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同時,越來越多科學家主動向公眾傳播前沿科學知識,科技特派員、科普志愿者也發揮了科普的重要作用。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總數181.30萬人,科普人員規模逐步擴大。各地積極配備科普專兼職人員,浙江、四川、江蘇和湖北4省超過10萬人,河南、廣東、北京、云南等14省市超過5萬人。

      科普供給內容形式不斷豐富

      作為科普服務公眾的主陣地,我國科普場館建設加快發展,日漸成為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的重要平臺。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技類博物館1525個,比2006年增加193.8%。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和數字科技館構成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快速發展。

      “科技戰疫”行動廣泛傳播防疫科普知識;“科技冬奧”主題展覽激發公眾的科學興趣和冰雪熱情;“天宮課堂”通過天地互動的太空實驗,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河南、江西、寧夏等地以科技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將先進的技術套餐送到工廠企業和田間地頭……

      報告指出,各地堅持把科普融入科技創新、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文旅教育等領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同時,大量膾炙人口的科普原創作品投放市場,呈現出多樣化、分眾化發展的趨勢。報告認為,科普傳播正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數字化、智能化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各地通過網絡、微博、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占八成以上,成為公眾參與科普、了解科學的主渠道。

      全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

      報告顯示,科普向公眾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推動我國科學素質水平跨入新的發展階段。據統計,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是2005年1.6%的6.6倍。

      具體來看,全國各地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跨越提升,上海、北京超過24%,位居全國前兩位;廣東、福建、山東、湖北等8省市超過全國總體水平。東部地區科學素質水平持續領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分別達到15.54%、15.21%和14.24%,科學素質對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呈現出顯著促進作用。

      報告指出,科普已成為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面向青少年、農民等重點人群的科普活動蓬勃開展。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國工匠進校園、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等品牌活動深入開展,貼近百姓、影響廣泛。全國科普日累計組織各類科普活動32.2萬項,輻射公眾達25億人次。

      為推動新時代科普高質量發展,報告建議,強化科普在夯實科技原創基礎與促進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著力開展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完善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增強科普工作合力;增強科普服務效能,滿足公眾多元科普需求;提高投入和保障能力,推動科普工作可持續發展;加快法律修訂進程,健全科普法律制度。


    相關文章

    如何使用科學技術增強全民素質?

    科學技術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舉措,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本次執......

    如何使用科學技術增強全民素質?

    科學技術普及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舉措,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本次執......

    中國科大團隊在陳數可調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量子功能材料設計中心與物理系教授喬振華研究組基于單層過渡金屬氧化物發現了理論上陳數可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7月14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

    建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安徽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即將實施

    《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已經2022年5月27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修訂,將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制定是為了全面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任院長C9高校揭牌新學院

    5月7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儀式在東區師生活動中心舉行。校黨委書記舒歌群、校長包信和,常務副校長、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潘建偉,副校長楊金龍,黨委副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傅堯,黨委常委、副校......

    實時測溫“冰立方”用上光纖溫度計

    冬奧會不僅是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競爭,也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大比拼”。冬奧會舉行期間,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旸教授、趙東鋒教授團隊、王寶善教授團隊自主研制的高精度光纖溫度監測系統,全程參與冰壺賽事保障,以科技......

    中央本級科學技術支出3205.54億元

    財政部24日公布的《2021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中央財政支出11.73萬億元,同比下降0.9%,但是,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3.5%、......

    2021年全國科學技術支出9700億

    “2021年,全國科學技術支出0.97萬億元,同比增長7.2%,有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財政改革與發展工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劉......

    西安科大2位老師獲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日前,教育部公布關于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測繪學院陳鵬和趙慶志兩位老師同武漢大學姚宜斌教授共同申報的《GNSS近地空間環境監測的理論方法及應用推廣》項目,榮獲2......

    科技部發文:嚴肅懲處“打招呼走關系”、搞人情評審

    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搞“人情評審”;“打招呼”“走關系”干擾評審工作、影響評審結果、破壞評審秩序……12月30日科技部印發的《科學技術活動評審工作中請托行為處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處理規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