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室內空氣質量(IAQ)的關注和空氣質量問題的研究是近年來剛興起的現象。最早的相關研究出現在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瑞典、挪威、丹麥等國,主要關注的是熱舒適問題。在室內空氣質量研究的第一個十年左右,主要是關于室內空氣和室外空氣的比較。當時關心的主要是室外空氣污染的水平,目標則是保證室內空氣污染物狀況好于室外空氣。
隨著研究不斷發展與突破,其他一些因素也漸漸開始起作用。建筑材料和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減少自然通風或新風來節省能耗成為一個潮流,并且最終人們意識到污染物實際上可能是在建筑內產生的。世界衛生組織(WHO) 估計約有30% 以上的商業建筑有嚴重的室內空氣質量問題。
多年來,對于工作在那些眾所周知的有潛在危險的地方,人們有許多選擇來保護自己,包括諸如呼吸器、硬質帽、手套、護目鏡等器材和設備。雖然我們在這里研究室內空氣質量問題,但對于很多地方來說人們大都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他們通常不認為需要保護,這就是為什么這個課題變得如此重要。
在一些情況中,室內空氣質量可能是很關鍵的問題。
自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來,建筑物的密封性能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減少了室內外空氣的交換。而相應采取的策略大多是通過循環室內空氣和將室外空氣加熱、冷卻或處理所需能量降到最小來節約能源。盡管這種策略取得了相當大的節能效果,但在這些場所中也發現一些有害的污染物。
近年來建筑材料的發展使得一些人工合成材料應用更為廣泛。技術的全面進步造就了一些新發明,如可以提供更高效率和節省時間的計算機技術和影印技術,但這些設備同時也影響了室內空氣質量。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 調查,人們呆在室內的時間上限值達到了90%,而上述潛在的負面效應會由于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呆在室內而變得更復雜。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何對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的關注越來越多。
· 由于上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全新的術語不斷出現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
· 病態建筑綜合癥(SBS)-超過30% 的人居住在這種建筑中有過不良反應,但是沒有診斷出臨床疾病。
· 建筑相關疾病(BRI)-一種對由于人們居住在建筑中導致的疾病的描述。
· 多重化學物質過敏癥(MCS)或環境性疾病(EI) - 這是一種有爭議的情況,個體由于長時間暴露于某種甚至是低水平的化學物質中產生的過敏。
室內空氣質量會也確實影響工作效率、個人舒適感、建筑維護費用,還有健康和安全,對于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作用取決于如何來控制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