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劑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例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心腦血管外科手術、體外循環、血液透析、動靜脈導管留置等治療和操作。出血是肝素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然而,少數患者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療時,出現以血小板計數降低、血栓形成、皮膚壞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藥物不良反應,稱為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HIT可引起致命性的血栓栓塞并發癥,包括肺栓塞、壞疽、急性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等。HIT發病率為0.1%~5%,其中約50%的患者有合并血栓形成的風險,病死率高達10%~30%。由于HIT發病率并不低,死亡率卻很高,因此,能夠盡早診斷并及時處理尤為重要。
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出現下肢皮膚壞死
HIT分為兩種類型:Ⅰ型為非免疫介導的,無需停用肝素制劑,血小板即可自行恢復。Ⅱ型即目前文獻中和臨床上通常所說的HIT,為免疫介導的抗體反應。患者在應用肝素類藥物后血小板被激活,產生血小板第4因子(PF4),PF4與肝素形成PF4-肝素復合物(PF4-H),PF4-H復合物激活免疫系統,誘導體內產生抗PF4-H抗體(即HIT抗體)。HIT抗體主要類型為IgG(少量為IgM和IgA),與PF4-H結合形成大分子復合物IgG-PF4-H,能大量結合血小板表面特異性IgG抗體的受體(FcγRIIa),使血小板持續活化形成微血栓。同時,HIT抗體還可與血管內皮細胞、單核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凝血途徑,產生大量凝血酶,導致血管內血栓形成。
HIT的診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臨床可能性評估,最常用的方法為4T′s法,在初步判斷 HIT 的可能性、是否需要停用肝素類抗凝藥物、是否需要進一步行實驗室檢查方面非常重要。二是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小板計數、HIT抗體檢測和血小板功能試驗,是在臨床可能性評估基礎上進一步確診HIT的方法。
HIT診斷流程
一、4T′s評分
4T′s評分,即分別從血小板減少的程度(thrombocytopenia,T)、血小板減少出現的時間(timing,T)、血栓形成類型(thrombosis,T),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other
cause,T) 4個方面進行評分。每一項都有相應的分值,分值在 6~8分之間為高度可能;在 4~5分之間為中度可能;在 0~3
分之間為低度可能。如果為低度可能,基本可以排除
HIT,如果為中度以上可能,則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進一步確診。4T′s評分雖然敏感性高,但是特異性低,常常導致HIT過度診斷。
二、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減少是HIT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通常在肝素治療5~10天出現血小板計數下降超過基線值的50%(見于90% HIT患者),但很少低于20×109/L。所有接受肝素治療的患者在用藥前都應常規檢查全血細胞計數,在肝素應用過程中應復查血常規,及時觀察血紅蛋白含量(評估出血風險)和血小板計數(評估HIT風險)的變化。臨床上能夠引起血小板降低的因素很多,診斷HIT時需要與其他因素鑒別,例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藥物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減少、EDTA誘導的血小板假性減低、多種混雜因素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等。
三、HIT抗體檢測
HIT抗體檢測包括混合抗體(IgG、IgA、IgM)和IgG特異性抗體檢測。HIT
混合抗體診斷特異性較低,但敏感性較高,僅可用于排除診斷;IgG
特異性抗體診斷的特異性高,在設定合理臨界值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評估可實現診斷。有條件的單位,對于中、高度臨床可能性(6~8分)患者,優先檢測IgG
特異性抗體。目前,已有商品化的HIT抗體檢測試劑盒,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微粒凝膠免疫測定(PaGIA)、側流免疫層析法(LFIA)和化學發光法(CLIA)等。ELISA無需特殊儀器設備,可在普通實驗室開展檢測,適合批量樣本的檢測。有研究結果顯示IgG
特異性的化學發光法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其診斷特異性優于IgG 特異性的ELISA法,能進一步提高疑似患者的診斷準確性。
四、血小板功能試驗
血小板功能試驗主要檢測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及脫顆粒情況。這一檢測手段因為關注的是活化的血小板功能,所以特異性和靈敏性均很高。常用的方法有碳14-血清素釋放試驗(5-羥色胺釋放試驗)(SRA)和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活化試驗(HIPA)等。SRA因極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被視為
HIT診斷的“金標準”。然而該實驗操作復雜耗時,且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健康人捐獻的血小板,目前僅有極少數實驗室可開展檢測。
HIT患者一經診斷或高度懷疑應立即停用肝素類藥物,及早進行替代性抗凝治療,可選用阿加曲班、比伐蘆定、磺達肝癸鈉、重組水蛭素等。HIT患者雖然血小板減少,但是出血風險很小。因此,不建議預防性輸注血小板,以免增加血栓風險。然而,對于血小板嚴重減少的HIT患者或者在出血風險極高的介入性操作期間,可在有效監測的前提下,適當輸注血小板。此外,血漿置換可以緩解臨床癥狀,降低血栓風險。
肝素作為抗凝劑在臨床上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臨床對肝素的認識逐漸深入,HIT因其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逐漸受到重視。由于HIT風險評分系統的陽性預測價值仍不高,國內開展HIT抗體檢測的臨床實驗室不多,血小板功能試驗受諸多條件限制,HIT仍然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臨床問題。這就需要臨床醫生和我們檢驗人員積累經驗,突破壁壘,讓HIT的診治更加規范、及時。
【參考文獻】
[1] Salter BS,Weiner MM,Trinh MA,et al.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2016,67(21):2519-2532.
[2] Nagler M,Bakchoul T.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tests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Thromb Haemost,
2016,116(5):823-834.
[3] Cuker A,Arepally GM,Chong BH,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2018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Blood Adv,2018,2(22):3360-3392.
[4] 許俊堂,李為民,門劍龍,等. 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中國專家共識(2017). 中華醫學雜志,2018,98(06):408-417.
[5] 范慶坤,張真路. 如何面對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診斷的困惑.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9,(04):227-231.
[6] 龔娟妮,楊媛華,李積鳳,等. 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癥——識別與處理. 中國醫刊,2016,51(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