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自1973 年在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被認可并廣泛應用以來,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源頭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法律手段,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實際上,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一直受到嚴峻挑戰,有相當多單位無視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存在,“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評先批”等違法現象屢見不鮮,出現“先上車后買票”、“違規生孩要戶口”的怪現象。如2007年原國家環保總局通報的涉及全國22個省(區、市)電力、鋼鐵等12個行業的82個項目中,有59個嚴重違反環境影響評價法。2010年6月23 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關于2009 年度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抽查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75 家被抽查的環評機構,30家出現質量或管理問題,比例高達40%,282份被抽查的環評報告書(表)中,48份被認定為“質量較差”,占被抽查總數的17%。抽查結果令人震驚,反映出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嚴重偏差,如果讓此種情況持續下去,是對人民的犯罪。不久前發生的大連石油管道爆炸、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等,都凸顯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尷尬。
我國環境問題十分嚴峻,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我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徹底改變環境影響評價“軟骨癥”現象,讓環境影響評價真正地硬起來,牢固構筑環境保護第一條防線。筆者認為,應該加大違規單位違法成本,讓其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加大刑事追究力度;對環境影響評價弄虛作假實施“零容忍”政策;盡快推廣環境影響評價跟蹤制度。
目前,“未批先建”等違背《環境影響評價法》的違法現象屢見不鮮,最主要的原因是建設單位違法成本太低,現行的經濟懲罰措施猶如“毛毛雨”,不足以對其形成震懾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法》第31條規定,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權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可以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最高限額20萬元的罰款,對于建設單位而言,違法成本太低,根本起不到經濟懲罰作用。建議對此條進行修改,加大罰款力度,增加其震懾力,如最高罰款限額達到其投資總額的20%以上。讓建設單位感到“心痛”,才會有守法的自覺性。
盡管《環境影響評價法》對規劃的編制機關、審批機關、建設單位、接受委托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提出了法律責任,包括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追究刑事責任等,但在實踐運作上,被嚴格追究責任的寥寥無幾,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應該加大違反《環境影響評價法》責任追究力度,對于相關責任人追究到底,使責任人為其行政行為負責,特別是該追究刑事責任的就要追究責任。要盡快出臺相關細則,加大刑事追究力度,增加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增加其震懾力,避免讓法律成為一紙空文。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文件,應體現出科學性、公正性,需要實事求是地編寫,保質保量地完成評價任務。但目前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粗制濫造普遍,甚至造假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不能反映項目實際環境影響,所采取的對策也缺乏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的破壞。為了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的權威性,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的質量,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的行為,建議對環境影響評價評價弄虛作假采取“零容忍”的政策,對于弄虛作假的環境影響評價單位取消其環境影響評價資格,決不能手軟,這樣既提高評價單位的責任感,也增加評價單位威懾力!
《環境影響評價法》第15條規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后,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報告審批機關;發現有明顯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第28條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后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檢查,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應當查清原因、查明責任。盡管法律明確地提出了環境影響評價跟蹤制度,但在實踐上,常常是對采取的措施是否進行督察,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是否符合實際卻缺乏必要的跟蹤,后果是預測歸預測,預測是否準確沒有人去管理和驗證,難以從實踐的角度實事求是地評價環境報告書(表)質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后評價非常必要,建議由第三方對建設項目實施后環境影響評價進行跟蹤評價,從實踐角度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進行驗證,評價其優劣,并對出現的重大問題進行報告,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降低對環境影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9.shtm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局,上海市......
“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謀劃和一體部署,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在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
中新網南昌2月28日電(吳鵬泉劉玉潔)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記者27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去年鄱陽湖水質優良比例22.2%、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總磷濃度0.063mg/L、同比下降......
中新網西寧2月28日電(記者李江寧)28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目前,該局從野生動物攝影、金色門源七月尋花、十月秋景觀賞、荒野探險、星空探秘、戶外挑戰健身等方面科學設計國家公園生態體......
《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28日對外公布。《決定》共6章23條,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劃定了“路線圖......
本報記者徐衛星北京報道剛剛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對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強調要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據我們測算,2022年生態環保產業全年營收......
2023年2月22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來3年,將以探索一批創新機制、建設一個大比武基地、建立一個成果轉化平臺、形成一批試點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等為目標,建立......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生態環境部門有效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各地將4.49萬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發揮正面激勵作用。2022年,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10萬個,累......
“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
生態環境部今天(22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碧水保衛戰向縱深推進,全國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長江、黃河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方面,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