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女,10歲,因左手無名指結節6月余來診。患兒6個 月前無明顯誘因左手無名指出現一米粒大小的暗紅色結節, 無自覺癥狀,逐漸增大。患兒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疾病 患者。體檢:一般情況好,各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 查:左手無名指可見一0.5 am x 0.5 am暗紅色結節,表皮光 滑,無破潰,界限清楚,質硬,無觸痛(圖1)。皮損組織病理: 表皮大致正常,腫瘤位于真皮中下部,邊界清楚,無包膜。腫 瘤由兩類細胞構成,一類為深染嗜酸性肌成纖維細胞,具有 細長或泡狀核;另一類是小圓細胞和梭形細胞,胞質少,核圓 形或卵圓形;病變中央見多數不規則的管腔結構,未見明顯 細胞異形性和核分裂象(圖2)。免疫組化結果:波形蛋 白+++,結蛋白灶狀陽性,平滑肌肌動蛋白(SMA)+++,CD34、 S100、上皮膜抗原(EMA)、細胞角蛋白(CK)均陰性。診斷: 孤立性肌纖維瘤。治療:外科手術切除皮損。
圖1患兒左手無名指單發O.5
em x 0.5 cm暗紅色結節,表皮光滑無破潰,界限清楚,質硬無觸痛 圖2皮損組織病理表皮大致正
常,腫瘤位于真皮中下部,邊界清楚,無包膜(2A:HE X 20);病灶由兩類細胞構成,一類為深染嗜酸性肌成纖維細胞;另一類是小的圓形和梭形
細胞,胞質少。病變中央見多數不規則的管腔結構,未見明顯細胞異形性和核分裂象(2B:HE X 200)
討論
嬰幼兒肌纖維瘤病是一種罕見的良性間葉組織 腫瘤,多見于新生兒或2歲以內的嬰幼兒(65%),散見于年齡 較大的兒童和成人。2013年WHO軟組織腫瘤分類將其歸 于血管周細胞腫瘤,生物學行為定性為中間性(局部侵襲性) (ICD一1)-1。現認為,血管平滑肌瘤、肌纖維瘤/肌纖維瘤病、 血管球瘤、肌周皮細胞瘤及嬰幼兒血管外皮瘤屬于同一病 譜。本病一般分為三型:1型(孤立性)最常見,約占所有病 例的50%,表現為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單一結節;2型(多 中心性)表現為多部位皮膚、皮下組織、肌但不伴內臟累及;3型(全身泛發性)除皮損外,尚合并心臟、 胃腸、肺等內臟病變。該例患兒年齡相對較大,皮損單發,無 明顯系統累及,考慮屬于孤立性肌纖維瘤。本病組織學表 現:病變大多位于真皮及皮下,腫瘤邊界清楚,無包膜。典型 病變呈雙相結構,可見特征性兩群細胞,病灶周邊為短束狀 或結節狀排列的深染嗜酸性肌成纖維細胞,其形態介于成纖 維細胞及平滑肌細胞之間,具有細長或泡狀核;中央由小的 低分化圓形、短梭形或多角形細胞構成,胞質少,核圓形或卵 圓形,常分布于鹿角狀血管周圍,呈血管外皮瘤樣生長,或呈 實性片狀分布。免疫組化:兩種腫瘤細胞均表達波形蛋白和 SMA,一般不表達S100、EMA、CK,而結蛋白、CD34在極少數 病例中可為陽性。部分腫瘤兩種細胞成分所占比例不等,當 以一種成分為主時,診斷較困難。臨床上需與皮膚肌纖維 瘤、皮膚/血管平滑肌瘤、腱鞘纖維瘤、血管周皮細胞瘤等 鑒別。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