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2-05 09:37 原文鏈接: 實施蹄疾步穩:創新人才評價方式,全面破除“五唯”

      2019年11月29日,學校印發《中國農業大學關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聘任人選的通知》(中農大人字〔2019〕35號),262名教師受聘各人才崗位:康紹忠、李德發、任發政、沈建忠、武維華、張福鎖(按拼音排序,下同)聘為講席教授A類,樊勝根、李小云、楊寧聘為講席教授B類(樊勝根、李小云同時聘為文科講席教授),白軍飛等52位教師聘為領軍教授A類,安磊等90位教師聘為領軍教授B類,安杰等68位教師聘為青年新星A類,曹一明等43位教師聘為青年新星B類。受聘人員中既有已經功成名就的知名學者,也有初入學校的青年才俊,這樣有代表性的人選名單,也是人事處貫徹中央“破五唯”要求,開展主題教育的最新成果。首批聘任人選名單的公布,標志著歷時半年的“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個人崗位遴選工作告一段落,圓滿收官。

    圖片.png

      牢記初心使命:人才是第一資源,踐行人才強校戰略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開展人才工作定錨導航。習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關于人才定位,他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關于發展、人才和創新的關系,他明確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關于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他要求“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習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精彩論述,成為我校開展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回顧中國農業大學的發展歷程,我校具有深厚的人才積淀,人才在不同時期都引領了學校的發展步伐。1956年,國家確定被譽為“學術地位的最高標尺”的一級教授共234人,其中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186人,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戴芳瀾、俞大紱、林傳光、沈其益、周明牂、陸近仁、李連捷、黃瑞綸、婁成后、熊大仕等10人入選,人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名,僅次于北京大學。正是因為學校深厚的人才積淀,1956年中央首次確定全國性重點大學(全國僅6所),中國農業大學就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一起入選,六居其一,何其榮光。

      197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石元春、辛德惠等農大師生奔赴河北曲周開展“改土治堿”,并立下“不治好鹽堿就不回家”的豪言壯志,持續28年的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科技大會戰,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的“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農業綜合治理”1993年榮獲全國高校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譽為中國農業的“兩彈一星”,石元春和辛德惠兩位老師當選院士,并形成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永恒“曲周精神”。期間,我校1984年入選了“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全國僅15所)、1991年入選了“八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全國僅14所)。

      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回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農大人念茲在茲、強農興農的波瀾壯闊奮斗史,歷史和實踐有力地表明:人才工作極端重要,人才發展與學校發展同頻共振,人才強則學校強。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初心使命:人才是第一資源,踐行人才強校戰略,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學校謀篇布局:改革人才發展機制,實現人才優先發展

      2017年9月“雙一流”高校名單公布后,“得人才者,得雙一流”,各高校紛紛將人才強校列為學校發展主戰略、優先發展戰略,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才待遇,高校間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學校黨委審時度勢,將人才強校工程列入“5+1工程”,確定2018年為“人才強校年”,并在2018年年初率先啟動“315”人才引進工程,2018年至今已評議通過約300名各層次人才,辦理入職手續232人,人才引進取得良好開局,并在全校范圍形成共識。

      與此同時,我校人才師資隊伍存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在人才評價上還存在“唯帽子”現象,對人才的支持比較少,缺乏工作支持和團隊支持,國字號人才及國字號青年人才規模較小,人才隊伍特別是青年人才人心不穩,存在流失風險等等問題。原有的人才評價、資源配置、培育機制、人才制度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學校人才隊伍建設需要。為破解人才隊伍建設難題,2018年10月,學校著手啟動校內人才培育支持計劃,實施“2115”人才培育發展支持工程,將“2115”人才培育發展支持工程與“315”人才引進工程作為學校推進人才強校的重要抓手,外引內培,引育并舉,協同推進人才強校戰略。

      為準確把脈人才培育支持關鍵問題,廣泛凝聚教職工共識,人事處走訪調研了全校各學院負責人,訪談了5位院士,組織了青年人才、副教授、講師等多場專題座談會,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并調研了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兄弟高校做法,根據上級文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擬定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管理辦法》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實施細則》。

      “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包括個人和團隊兩種支持類型,其使命是“振興三農、振興農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師德高尚、學術卓越的學術大師、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及創新團隊;其核心是破除“五唯”,突出業績貢獻導向,構建科學人才評價遴選體系,集中資源辦大事,為人才和團隊提供職稱聘任、學術推薦權、學術導師、團隊自主建設經費、進人指標、團隊助理等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精準化、個性化發展支持;其關鍵是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與績效考核,構建開放的人才體系和科學的退出機制;其特色是強化團隊凝聚,建立學術榮譽體系,傳承農大精神和情懷。通過改革人才評價方式,改革資源配置方式,讓對三農和農大的貢獻成為配置各類資源的核心因素,引導人財物資源向人才和團隊有序集聚,激發人才創新能力,提高人才效能,形成人才制度優勢。

      學校校長辦公會第2019-05次會議審議通過上述文件,確定由人事處牽頭,有關部門配合,啟動2019年“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首次聘任工作。2019年5月25日,學校榮聘首批講席教授,并正式啟動“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

      2019年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一重要歷史背景下,學校啟動實施“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給予厚望,富有深意。本計劃受到了教職工的高度肯定,有資深老師感嘆“這個計劃應該是過去20年來學校出臺的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支持計劃,也將影響未來20年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蹄疾步穩:創新人才評價方式,全面破除“五唯”

      “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要落地落實,第一步是“選人”。根據習總書記“要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人才評價管理制度”講話精神和教育部《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文件,在人才評價上首要任務就是破除“五唯”,原來沒做過,具體如何做?經過系統設計和探索,通過推行代表作制度、實行分類評價、引入校外同行評議、強化師德審查等一整套學術評價制度創新,“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初步解決了破除“五唯”后的學術評價問題。

      在申報環節,實現“一不三簡化”。各類崗位僅約定師德、職業規范和年齡條件等基本要求,不再制定各類崗位具體量化申報條件;簡化審批表,不需個人填寫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等信息;簡化業績填報信息,不需填寫具體業績信息,采取菜單式分類填報,其他重要成果可個人補充;簡化證明材料,凡各職能部門掌握具體信息的各類人才、重大重點科研項目、教學科研獎勵等均不再要求申報者本人提供證明材料。

      在組織環節,做到“廣宣講全動員”。為幫助學院和廣大一線教師深入理解“計劃”,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宣講“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促進全校專技教師關注、了解并積極申報。5月28日至6月5日,學校召開工作部署會議,在東西校區組織四場“計劃”宣講會,赴動科、經管等4個學院進行專場宣講。另外,人事處印制了1000份“計劃”宣傳折頁、有關問題說明書,并在校園網、人事處網頁上設立“計劃”專題欄目、公布咨詢電話和郵箱。為鼓勵特殊人才脫穎而出,除了傳統的單位推薦申報方式,還專門開辟了專家推薦申報方式。經過動員,全校共有450余名教職工報名“計劃”,經學院推薦上報,344名教師申報領軍教授A類、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個人崗位。個人報名且通過單位推薦的專任教師人數約占全體教師20%,報名教職工中約20%教師有人才頭銜,80%沒有人才頭銜。

      在評審環節,實行代表作評價。一是資格復核和匿名處理:人事處對344名申報人員的申報材料進行復核,對復核之后的申報材料(審批表、業績摘要表)進行匿名處理,隱去申請者姓名、電話、郵箱等個人信息,以申請編號替代個人姓名。二是采取“小同行”通訊評審方式,送審依托第三方平臺進行:根據申報者所屬二級學科劃分為83個二級學科包,每個二級學科包分為領軍教授A類、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三個小包,按申報者所屬二級學科及申報人才崗位層次匹配送審專家。三是引入校外同行評審環節,嚴把送審專家遴選標準:送審專家均為校外同行,領軍教授A類評審專家以院士、大千人、資深長江杰青為主;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評審專家以長江、杰青為主,部分二級學科長江杰青不足的可補充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共有372位校外專家參與同行評審,以院士、大千人、長江杰青等為主的各類高端人才占90%以上。四是優化專家評分方式:自主設計個人和團隊兩類專家鑒定意見表;專家主要從近期業績、發展目標和發展潛力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近期業績采取代表作為主的評價,考察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并對人才培養、基礎研究、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公共技術平臺、社會服務等業績采取分類評價方式;專家在0-100分區間進行打分,將分數劃分為9檔,各學科申報者在本學科進行排隊,避免了不同一級學科申報者直接橫向比較的各類不合理問題。

      在領導機制上,堅決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學校黨委高度重視“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遴選工作,健全黨委對人才工作領導的工作機制。黨委常委會第2019-16次、第2019-33次、第2019-38次、第2019-39次會議專題研究遴選工作,姜沛民書記多次聽取“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工作匯報,并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使命,強化教學等關鍵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在黨委領導下,學校人才工作組召開5次“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專題會議,審議工作通知、各類人才崗位指標及團隊支持數量、擬榮聘講席教授初步建議人選名單、同行評議情況報告、校內評審結果等重要事項,孫其信校長多次聽取“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工作匯報,并就人才和團隊遴選標準、服務國家和三農重大需要等關鍵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各單位基層黨組織對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思想道德、行為規范、師德等表現進行考察,紀委辦公室和教師工作部對擬入選教師進行師德審查并出具書面意見,學校人才分委員會對個人及創新團隊進行校內分組評審。正是得益于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和保駕護航,“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遴選工作才得以蹄疾步穩地實施和組織。

      效果初步顯現: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才活力競相迸發

      其一,嚴格遴選標準。考慮到與特聘教授制度、青年人才“新機制”的銜接,根據校外同行評議的結果,學校適當擴大了領軍教授A類、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的名額,全校共262人入選,但入選教師人數僅占全校教師約15%。學校組織遴選的領軍教授A類、領軍教授B類和青年新星A類入選率約60%,領軍A類入選率低于50%,考慮到申報本計劃的教師主體為高績效、高貢獻、高潛力的教師,優中選優,這個入選比例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其二,打破“唯帽子”。3名講席教授B類中1人沒有人才帽子;52名領軍教授A類中12人沒有長江杰青等帽子,占比23%。90名領軍教授B類中60人沒有長江杰青、四青人才帽子,占比67%。68名青年新星A類和43名青年新星B類幾乎全部沒有人才帽子。總體而言,70%的“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入選者沒有人才帽子。理學院郭紅超教授入選領軍教授A類個人崗位,他表示“非常激動,感謝學校的支持,感謝學校的承認,為學校的新政策開心,讓我們沒有帽子的,腳踏實地工作的老師看到了希望,可以安心去工作。”

      其三,突出業績導向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導向。包括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教學團隊負責人、國家規劃教材第一主編、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負責人等一批在教學方面業績突出的教師入選本計劃,包括取得重要原創學術成果的教師、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ZL成果轉化超過1000萬的教師、愛思唯爾高倍引科學家、校外教授實驗站負責人等一批在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業績突出的教師入選本計劃。70余位入選者已經把自己的博士培養成教授,10余位入選者所培養的成為教授的學生超過10人,最多的達到28人,他們堪稱“教授的教授”。部分入選者從事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與跨學院、跨學科教師形成了緊密的研究合作關系。我校3名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和3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均入選了本計劃。“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遴選結果充分體現了業績導向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導向,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2017年獲得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的人文與發展學院李小云教授入選文科講席教授并獲得國家級創新團隊支持,他表示“2020年為脫貧攻堅戰決勝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將是國家層面最重要的年度大事,此次‘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遴選結果,是落實總書記給涉農高校回信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學校服務國家和三農重大戰略需求的集中體現。”

      其四,向青年教師傾斜。學校適當擴大了青年新星A類名額,40周歲以下為主的青年新星A類和35周歲以下為主的青年新星B類合計111人,超過百人。另外45周歲以下的領軍教授A類和領軍教授B類合計43人。全校45周歲以下教師共入選154人,占總入選人數比重接近60%;45周歲以上共入選108人,占總入選人數比重約40%。在45周歲以下教師中,“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入選率為17%左右;在45周歲以上教師中,“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入選率為12%左右。青年教師入選比例高、人數多,充分體現了向青年教師傾斜的導向。理學院安杰教授,87年出生,2015年來校工作,2018年破格晉升教授,今年入選青年新星A類并獲得青年科學家創新團隊支持,她談到“‘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探索科學世界所需的補給。未來4年我們會一路狂奔,要讓全世界感受到我們的研究成果,要讓學校看到一份滿意的答卷。”

      其五,入選者在學校2019年取得的各類重大業績中表現不俗。“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主要依據2015-2018年各位教師的業績和貢獻進行遴選,入選教師在2019年業績表現不俗,人才活力競相迸發。2019年,我校7人進入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1人當選院士,新入選7名長江學者,4人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新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各1項,新獲得1項脫貧攻堅獎創新獎,全部由“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個人崗入選者或創新團隊成員取得。近期,學校取得的一些代表性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貢獻業績,其主要完成人也都是“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個人崗入選者或創新團隊成員。園藝學院高俊平教授入選領軍教授A類并同時獲得國家級創新團隊支持,他說“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改革力度大,政策舉措實,同時入選個人崗位和創新團隊,對我來說是及時雨,對我和團隊教學科研工作將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首批聘任人選名單的公布,既標志著歷時半年的“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個人崗位遴選工作告一段落,同時也標志著“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培育支持工作正式起航。未來,我們將牢記初心使命,以“釘釘子精神”抓好“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工作支持、待遇兌現、考核評估等各項工作,踐行人才強校戰略,發揮人才引領帶動作用,用科學發展成果檢驗人才培育發展成效。


    相關文章

    中國科協組織公示人才工作理論研究項目評審結果

    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關于2024年人才工作理論研究項目評審結果的公示各有關單位:根據《中國科協財政項目管理辦法(修訂)》《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印發采購有關制度的通知》等規定,經公開申報、第三方代理機構資格......

    著力構筑人才競爭優勢

    ——七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三部門關于開展2024年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關于開展2024年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工信廳聯人〔2024〕38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

    重慶大學深入實施“頭部企業”工程

    中新網重慶6月23日電(記者鐘旖周毅)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22日獲悉,從2021年起,重慶大學啟動實施“頭部企業”工程,三年來,已與國家電網、中國商飛、國家能源集團等28家“頭部企業......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怎樣的自主培養體系

    隨著高考的結束,連日來,國內高校紛紛舉辦咨詢會或校園開放日,以期吸引更多學子報考。其間,不同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成為很多高校的“賣點”,各種實驗班、人才計劃頻頻出現在公眾面前。作為提升國家科技創......

    澳門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21日起接受申請

    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20日宣布,為推動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高澳門的創新力、競爭力及國際知名度,進一步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和社會長遠進步,特區政府推出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于2024年5月......

    深圳選拔培養杰出人才,最高資助2000萬元

    近日起,《深圳市杰出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旨在深入落實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新政,進一步加強杰出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工作,持續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根......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一流人才培養,教師要“先革自己的命”

    最近,二本院校教師黃燈又一次在社交媒體引起了關注。她在其著作《我的二本學生》《去家訪》中,聚焦了廣大“普娃”的大學故事和成長困境,收獲了許多人的共鳴。成都理工大學校長許強在朋友圈“刷”到了黃燈的演講內......

    四川農大獸醫寄生蟲病學課程入選國際慕課平臺

    近日,由清華大學主辦的第六屆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學堂在線與泰國國家慕課平臺ThaiMOOC、印尼國家數字教育平臺簽署合作協議,推動中國優質慕課走向世界。四川農業大學動物......

    到2035年為國家輸送10萬名左右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近日召開的科教融合工作會議上獲悉,到2035年,中國科學院將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體系,為國家輸送10萬名左右活躍在科技創新一線、能夠在世界科技前沿與國際一流科學家同臺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