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輻射與物質的作用過程可發生發射、吸收、散射、折射與反射、干涉、衍射等現象。
1.光的吸收
當原子、分子或離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與它們的基能量和激發態能量之差滿足△E=hv時,將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這個過程稱為吸收。對吸收光譜的研究可以確定試樣的組成、含量以及結構。根據吸收光理建立的分析方法稱為吸收光譜法。
2.光的發射
當物質吸收能量后從基態遷至激發態,激發態是不穩定的,大約經10-8s后將從激發態躍遷回基態,此時若以光的形式釋放出能量,該過程稱為發射。
3.光的散射
光通過介質時將會發生射現象,當介質粒子(如在乳濁液、懸浮液、膠體溶液中)的大小與光的波長差不多時,射光的強度增強,用肉眼也能看到這就是達爾(Tyndall)效應。散射光的強度與入射光長的平方成反比,可用于高聚物分子和膠體粒子的大小及形態結構的研究。當介質的分子比光的波長小時發生 Rayleigh M9射。這種散射是光子與分質分子之間發生彈性碰撞所致。碰撞時沒有能量交換,只改變光子的運動方向,因此散射光的頻率不變,散射光的強度與入射光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當光子與介質分子發生了非彈性碰撞,碰撞時光子不僅改變了運動方向,而且還有能量的交換,因此散射光的頻率發生了變化,這種散射現象被命名為拉曼散射。
4.反射與折射
當光從介質(1)照射到另一介質(2)的界面時,部分光在界面上改變方向返回分質(1),稱為光的反射,一部分光則改變方向以r的角度(折射角)進入介質(2),這種現象稱為光的折射,如圖3所示。
圖3 光的反射與折射
反射是光通過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兩種介質界面時所產生的光反射,反射在法線NN的另一側離開界面,而入射角i與反射角i相等,反射分數隨兩種介質的折射率之差增加而增大。當光垂直投射到界面上時,反射分數(反射率)p為:
式中,Io和Ir分別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強度;n1和n2分別為介質1和介質2的折射率。
當光由空氣(n為1.00029)通過玻璃(約為1.5),在每一空氣玻璃界面約有4%的反射損失。必須注意這種反射損失存在于各種光學儀中,光其是有數個面的光學儀器。
折射是由于光在兩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回所引起,折射的程度用折射率n表示。介質
的折射率定義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與光在該介質中的速度c之比:
n=c/c2
折射角r與介質(2)的折射率有關:
n2sin r=n1sin i
即
該式為Snell折射定律。真空中介質的折射率(n為1.0000)稱為絕對折射率,介質(1)常為空氣,絕對折射率為1.00029,由此得到的物質折射率稱為常用折射率。
不同介質的折射率不同,同一介質對不同波長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長越長,折射率越小,據此棱鏡可進行分光。
5.干涉
在一定條件下光波會相互作用,當其疊加時,將產生一個其強度視各波的相位而定的加強或減弱的合成波,當兩個波的相位差180°時,發生最大相消干涉,當兩個波同相位時,則發生最大相長干涉,通過干涉現象,可獲得明暗相間的條紋。若兩波相互加強,得明亮條紋若相互抵消,得暗條紋
6.衍射
光波繞過障礙物或通過狹縫時,偏離其直線傳播的現象,稱為衍射現象。它是干涉的結果。
若以一束平行的單色光通過一狹縫AB時,可以在屏幕xy上看到或明或暗交替的衍射條紋,圖4為單狹縫行射示意圖。
圖4 單狹縫衍射示意圖
圖4中b為狹縫寬度,O為衍射角。經聚光鏡果光在P0產時相位不變,在P0處出現一明亮的中央明條紋(或稱零級亮條紋);經果光鏡果于P點時,各光波到達P點的相位不等。AP與BP的光程差AC應為
AC =bsinθ
P點是明還是暗決定于光程差。為使兩光讀在P處同相;必須使AC對應于相應的波長:
λ=AC=bsinθ
此時兩波相互加強,在P點出現明條線:當光程差為2λ、3λ、…、nλ時,也產生增強效應。因此,在中央明條紋兩邊的各亮帶的一般表示式為:
nλ=bsinθ
式中,n為整數,稱為干涉的級。
入射光為單色光時,衍射角θ隨狹縫寬度變小而增大,也就是中央明條紋區增大:反之,b變大,θ變小,中央明條紋縮小。當狹縫b一定時,波長越長;衍射角越大,中央明條紋也越大。
單縫射的光能主要集中在中央明條紋上。狹縫寬度接近于光的波長時,各亮帶的強度將隨與中央明條紋距離的增加而降低,如圖5所示。
圖5 衍射條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