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爆炸可分為物理性爆炸和化學性爆炸兩類。
1.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因素而引起的爆炸,如發生狀態突變、溫度急升、壓力驟增等變化。爆炸前后物質的性質和化學成分均沒有改變,如壓力容器、氣瓶、鍋爐等因超壓而發生的爆炸。在一系列的放熱化學反應(如聚合反應、氧化反應、酯化反應、硝化反應、氯化反應、分解反應等)中,如果反應產生的熱量沒有及時移出反應體系,將使容器內溫度和壓力急劇上升,一旦容器超壓后破裂,必將導致物料從破裂處噴出或容器發生物理性爆炸。氣體鋼瓶是儲存壓縮氣體的特制的耐壓鋼瓶。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氣壓表)有控制地放出氣體。由于鋼瓶的內壓很大(有的高達15MPa),鋼瓶跌落、遇熱、甚至不規范操作時都可能會發生爆炸等危險。
在化學實驗室中,更多的爆炸是由器皿內壓力過大而引起的。
①當器皿內部的壓力減小時,如器皿壁的堅固性不夠,儀器被壓碎,這種爆炸稱為壓碎爆炸,這是危險性較小的一種爆炸。在器皿壁的厚度和機械強度相同時,器皿能支持壓力的限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器皿的形狀,如圓底燒瓶要比平底的堅固得多,而平底燒瓶中圓的又比錐形的要堅固些,球形的器皿可以保證其最大的堅固性。
發生壓碎爆炸時,可能傷及爆炸器皿附近的工作人員。如果被壓碎的器皿中盛的是毒物或可燃物質,或是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時,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發生中毒、失火或爆炸混合物的極強烈爆炸,危險性更大。
②當器皿內部的壓力加大到器皿爆炸的限度時,成為爆炸原因的能量就是壓縮氣體或蒸氣的熱能。在爆炸的瞬間,氣體急劇膨脹,它的一部分熱能轉變為功,這類爆炸要比壓碎爆炸危險得多,因為破裂器皿的一些部分或掉下來的零件以很大的威力向各方飛散,甚至使工作人員受到致命的傷害,實驗室受到嚴重的破壞,如果使用有害物質工作,還會引起中毒、失火或形成爆炸混合物的第二次爆炸。
2.化學因素引起的爆炸
化學性爆炸是實驗室常見的爆炸類型,起因是物質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使壓力急劇上升而引起爆炸,爆炸前后物質的性質和化學成分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化學爆炸分為爆炸物分解性爆炸和爆炸物與空氣的混合爆炸兩種類型。
分解性爆炸是指有些具有不穩定結構的化合物如有機過氧化物、高氯酸鹽、疊氮鉛、乙炔銅、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質,受震或受熱時,易分解為較小的分子或其組成元素而放出熱量,這些熱量引起可燃物自燃,從而引起爆炸。這類爆炸物是非常危險的,對該類物品進行操作時,要輕拿輕放。此類爆炸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爆炸性物質的含量或氧氣含量以及激發能源等,但這類爆炸更普遍,所造成的危害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