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宮勇吉是個90后。他的成長軌跡是這樣的:山東萊陽—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校園走回校園,從學生變為師長。宮勇吉也是2017年“青年千人計劃”中的一員,在出國深造后回國發展,回到北航。
實際上,包括宮勇吉在內的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在為科技插上翅膀的時候,早已飛過天空大海,有很多選擇,但是,他們還是眷戀祖國,向往故土。
宮勇吉說,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個人發展而言,無疑中國更為適合。
“用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差距:我們的科研經費逐年增加,美國的科研經費則是逐年緊縮。我們的人才政策包括方方面面,不但有經費支持,還有住房、團隊建設等等,這樣完善的措施讓我們不用考慮太多,只需要專注科研,專注育人就好了。”宮勇吉說。
而國內的科研發展也正一日千里。“我了解到的數據大概是這樣的,2016年,國內材料學領域在《自然》《科學》等頂尖雜志發表論文的數量是10篇左右,2017年,這個數字就翻番了,有20余篇。我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宮勇吉很自豪地說。
宮勇吉的博士生導師是個印度裔美國人。宮勇吉曾向導師提起參加“青年千人計劃”歸國的種種優厚條件,老師卻既高興又惋惜。“他為我能迅速成長高興,同時感嘆自己國家缺少這種助推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宮勇吉說,“之前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也聽同學和老師說過,大約十幾年前,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師總會勸中國學生不要歸國,因為科研成果會出得相對慢一些,但最近幾年已經不同了,老師們會告訴我們,回國發展和在美國一樣,都能有很好的前景。”
“身處科研最前線,我們有最刻苦、最用心的學生。我們這里氛圍輕松,一起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我想,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宮勇吉說。
“我的同學們很多都選擇回國發展,回國更有利于年輕人的發展,是我們的共識。”宮勇吉說。
在十九大報告中,他最關注的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這是非常大的支持,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宮勇吉說,“我是一名黨員,我要用自己的所學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