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677.shtm
《吾家吾國》主持人王寧獨家對話81歲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88歲的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紀舜,95歲的氣體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俞鴻儒,從他們各自的時光中,尋覓一條人生的線索,解析對青春、對奮斗的獨特答案。
分子
1965年,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牛結晶胰島素,人類在蛋白質科學研究中跨出了重要一步。探索胰島素的分子結構、功能以及合成機理的步伐不斷加快,王志珍院士抓住這輛疾馳而來的火車,一干就是十幾年,她的一生與蛋白質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在蛋白質折疊, 折疊酶和分子伴侶,胰島素A、B鏈相互作用及重組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吾家吾國》鏡頭前,這位院士表達了她的幸福觀——“在實驗室里我才覺得踏實、快樂、幸福。”
1955年,剛剛走出校園的任紀舜在滇西地質考察中發現了一塊三疊紀菊石,印支造山帶的范圍延伸到了中國。2013年,由任紀舜負責編制的《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正式出版,與一般的地圖相比,這樣的大地構造圖更像是地球組裝說明書,除了指明自然地理事物的位置,更說明了它們因何而來,為一般的地質研究和礦物勘探指明了方向。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登上前人沒有登過的山,地質學家的研究方向在哪里,地質錘和腳步就要到過哪里,多年來的實地科考經驗,是他不迷信、不盲從的最大底氣。
風洞
1964年,為進行飛行器設計和實驗,建設關鍵基礎性設備“大型激波風洞JF-8”提上國家日程,俞鴻儒率領激波管組選擇充滿風險的技術路線,再利用廢置設備,低成本攻下了激波風洞建設的難關。進入21世紀,為提高飛行器性能,復現高超聲速流動條件成為風洞建設的新方向,俞鴻儒為后輩鋪路搭橋。當中國制造領先世界,他的名字排在了一批年輕科研人才的后面。
我們從共和國最年長的勞動者們志在千里、信念不老的今天,回望他們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青春,追隨他們的足跡,在時光的花園里踏遍探索的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