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幽門螺桿菌(Hp)
自從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液中分離出Hp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Hp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在兒童中原發性胃炎,Hp感染率高達40%,慢性活動性胃炎高達90%以上,而正常胃黏膜幾乎很難檢出Hp。因此Hp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病因。
2.化學性藥物
小兒時期經常感冒和發熱,反復使用非甾體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使胃黏膜內源性保護物質前列腺素E2減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損傷。
3.不合理的飲食習慣
食物過冷、過熱、過酸、過辣、過咸或經常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食物中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4.細菌、病毒和(或)其毒素
鼻腔、口咽部的慢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內,長期慢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癥;有報道40%的慢性扁桃腺炎患者其胃內有卡他性改變。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損傷經久不愈,反復發作,亦可發展為慢性胃炎。
5.十二指腸液反流
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時,使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腸液中含有膽汁、腸液和胰液。膽鹽可減低胃黏膜屏障對氫離子的通透性,并使胃竇部G細胞釋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氫離子通過損傷的黏膜屏障并彌散進入胃黏膜,引起炎癥變化、血管擴張、炎性滲出增多,使慢性胃炎持續存在。
臨床表現
小兒慢性胃炎的癥狀無特異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臨床表現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是反復腹痛,無明顯規律性,通常在進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確切,多在臍周。幼兒腹痛可僅表現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癥狀似成人,常訴上腹痛,其次有噯氣、早飽、惡心、上腹部不適、反酸。進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涼氣溫下降時,可引發或加重癥狀。部分患兒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頭暈,伴有胃糜爛者可出現黑便體征,多不明顯,壓痛部位可在中上腹或臍周,范圍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