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菌素(簡稱結素)皮膚試驗 為在未接種BCG人群中篩查結核感染率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臨床診斷結核病的一個有力工具。過去多用舊結核菌素(OT),目前則采用更具準確性及穩定性的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皮內注射5U OT或PPD 72h后發生5mm或以上的紅暈硬結,即認為是陽性反應。
試驗結果陰性表示:
①未受感染:一般OT 1mm陰性可除外結核,但應注意假陰性;
②病灶生物學愈合,實際罕見。
試驗陽性見于:
①接種卡介苗后(多呈弱陽性反應;
②已自然感染但尚未發病;
③結核發病;
④患過結核病已愈。
有人根據病兒是否為結核高危狀態或有無卡介苗接種史,定出不同結素陽性標準,如有密切結核接觸史與免疫功能低下小兒屬高危人群,紅硬直徑≥5mm即為陽性;在結核高發病率地區,任何國家的極度貧窮人群和有苗頭不良、糖尿病慢性病人其陽性標準是紅硬直徑≥10mm;一般人群(非以上兩種人)種過卡介苗者,紅硬直徑≥15mm始屬陽性反應。
由于OT及PPD均含有多種分支桿菌(包括結核性或非結核性)抗原以及BCG的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因此在確定是否為結核感染時應除外非結核分支桿菌和BCG接種后的陽性反應。由于我國已普遍接種BCG,當前最重要是如何區分自然感染和BCG接種后的結不經陽性反應。一般講,前者陽性反應較強,表現硬結顏色較深紅,質地較硬,較厚,邊緣清楚,范圍或面積圈套(直徑多有感于15mm),硬結于72~96h后仍不消失,且消退后遺留色素沉著。若結核菌素試驗結果不能區別是自然感染或BCG接種后反應時,應在半年至1年后重復此項試驗,BCG陽性反應呈逐漸減弱趨勢,而自然感染陽性反應則無變化。如果最近2年內結素試驗反應由直徑10mm以下增大到10mm以上,增加幅度達6mm以上者多為BCG接種后的新感染。
卡介苗接種后和自然感染后的結素反應性質有所不同。BCG接種后屬于保護性“預防性”、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而自然感染的結素反應屬Koch型反應,即致敏的T-淋巴細胞與抗原再次接觸后產生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所引起的較強的變態反應,故自然感染后的陽性反應均較強。
對于區別結核性和非結核性分支桿菌感染,近年多用各分支桿菌特異抗原(如結核菌的PPD-S和非結核分支桿菌的PPD-B、-F、-G、-Y等)皮試以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