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被鑒定的miRNAs據推測大都是由具有發夾結構,約70個堿基大小形成發夾結構的單鏈RNA前體經過Dicer酶加工后生成的,有5’端磷酸基和3’羥基,大小約21—25nt的小分子RNA片段,定位于RNA前體的3’端或者5’端。
3個研究小組分別從線蟲、果蠅和Hela細胞中鑒定的100個新miRNAs中,有15%跨越線蟲、果蠅和哺乳動物基因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只有有1—2個堿基的區別)。Lau 和Bartel 實驗室的同事更加認為:所有的miRNAs可能在其他物種中具有直向同源物(Ortholog,指那些起源于同一祖先,在不同生物體中行使同一功能的基因群就可比作為一個門類,這些類似的基因被稱為“直向同源物”)。
Bantam 最早被認為是果蠅中參與細胞增殖的一個基因位點。已知幾個包含增強子的轉座子插入跨越這個位點的一段12.3kb區域會導致果蠅的眼和翅重復生長,而由轉座子介導的一段跨越該位點的23kb片斷缺失則導致突變果蠅個體小于野生型果蠅。Cohen和同事用一段3.85kb的片斷導入21kb片斷缺失的果蠅中使其恢復原來的大小。但是奇怪的是表達這個3.85kb片斷中的EST卻沒有同樣的效果。Cohen將這個片斷和瘧蚊Anopheles gambiae的同源序列進行比較,發現一段90bp的高度保守區,經過RNA folding program (mfold)發現這個保守序列可以形成發夾結構,使得這個區段很象是一個miRNA的前體。這個結果經過Northern blot證實突變果蠅的幼體缺少一個21bp的bantam miRNA ,用這個90bp的mRNA前體經過一系列的“功能缺失”—“功能恢復”實驗,證實 bantam miRNA在細胞增殖中的作用。研究人員用計算機程序檢索在hid mRNA的3’非編碼區找到了bantam的3個潛在的結合位點( hid是果蠅中一個誘導凋亡的基因),并證實 bantam miRNA抑制hid 的翻譯而非轉錄。
miRNAs的表達方式各不相同。部分線蟲和果蠅的miRNA在各個發育階段的全部細胞中都有表達,而其他的miRNA則依據某種更為嚴謹的位相和時相的表達模式(a more restricted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ression pattern)——在不同組織、不同發育階段中miRNA的水平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