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4-12 09:09 原文鏈接: 少而精!Nature:兩個人破解170年化學難題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李思輝 見習記者 孟凌霄

    近日,武漢大學一名剛入職一年的年輕教授,在《自然》發文破解了一個困擾科學家170多年的化學難題。他就是陳才友,是該論文通訊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

    落“櫻”繽紛時節,《中國科學報》走進武漢大學,在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見到了這位“準90后”教授(1989年年底出生)。

    陳才友的辦公室,除了一桌、一茶幾、一沙發,幾乎塞不下其他東西。他笑著對記者說:“辦公室本來挺大的,我主動隔出一部分放儀器了。”

    實際上,學校已經為他們團隊提供了13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而在他辦公室的隔間里,仍然擺放著許多設備,有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

    “實驗室是產出成果的地方,應該盡量多占一些位置,辦公室倒不需要那么大。”面前這個長相斯文、說話條理清晰的年輕人比一般同齡人更加理性、務實。

    陳才友(左)和Gregory C. Fu。受訪者供圖

    他們的成果破解了170多年的化學難題

    不久前,《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文章中,陳才友和通訊作者Gregory C. Fu通過引入Cu/手性噁唑啉催化劑,成功實現了alpha-鹵代二級酰胺與一系列氧親核試劑(廣泛的酚、醇等)的不對稱C-O成鍵反應。

    C-O鍵廣泛存在于藥物、生物活性分子和材料分子等有機化合物中,其中包括IMPDH抑制劑和手性除草劑萘普草等,因而C-O鍵的高效構建在有機合成中極為重要。國際上最為高效的構建C-O鍵的方法之一是氧親核試劑的烷基化反應,即著名的Williamson反應。

    Williamson醚合成法于1850年首次報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氧親核試劑烷基化方法。然而,Williamson反應有很大局限性,不適用于二級以上親電試劑等含有大位阻的反應底物,同時也不能用于手性C-O鍵的構建。在“不對稱Williamson反應”這個化學細分領域的研究上,過去170多年未能有人實現突破。

    陳才友和Gregory C. Fu則破解了這一化學難題,將相關研究往前推進了一步。

    Gregory C. Fu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也是陳才友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期間的導師。刊發于《自然》的這篇重要論文,作者只有他們兩個人。

    一般刊發于《自然》這類頂刊的學術論文,往往集合很多研究人員的智慧,通常一篇文章會有多名合作者,有的文章合作者甚至超過100位。陳才友他們的這篇重要論文作者為何如此“少而精”?

    陳才友告訴記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是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全校師生不過三四千人,因此每個課題組的規模都不大。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期間,他所在的課題組有很多課題,幾乎每個人都需要獨立完成一兩項研究,每個人都希望努力解決一個研究上的重大問題。

    獨立研究意味著個人工作量變大。要實現一項研究突破,除了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不得不去學習反應動力學、電子順磁共振、DFT計算等很多跨學科知識。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陳才友獨立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才得以顯著提高。

    獨立研究和合作研究,哪個更好?陳才友認為,二者各有利弊,獨立研究更鍛煉人,合作研究效率更高,具體要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來選擇。

    珞珈山是他“必須要回的地方”

    陳才友的學習成長經歷與珞珈山、武漢大學密不可分。他是湖北鄂州人,2008年高中畢業后,從本科到博士都在武漢大學就讀。“我最美好的青春在珞珈山。”他說。 

    9年的時光,不僅讓陳才友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了較強的研究能力,一度獲得“武漢大學十大學術之星”稱號,還讓他對這所美麗的校園充滿眷戀。

    他對武漢大學的每個角落都很熟悉,即便身在異國他鄉,也經常想起“珞珈的山色、東湖的湖光”。他的妻子也是武漢大學校友。因此,完成海外研究和學習后,重回母校是他們夫妻倆毫無爭議的“共識”。

    談起在武漢大學印象最深刻的事,陳才友想到了他的博士生導師張緒穆教授。在做研究過程中,張緒穆經常帶著學生一起發現全新的催化劑,并給它們命名。陳才友特別感佩“導師的胸襟”,因為他從不奪人之美,誰的研究貢獻多,他就以誰的姓氏命名。

    于是,催化劑的國際命名中,就有了Tangphos(一位姓湯的年輕教師)、Zhangphos(一位姓張的學生)、Duanphos(一位叫劉端的學生)等。而當對陳才友起較大作用完成的催化劑命名時,大家卻犯了難,因為Chenphos已經有了。于是陳才友就和導師商量,直接以學校簡稱命名,于是在化學催化劑群落里,Wudaphos誕生了。

    這件事對陳才友影響很大,因為他學會了怎樣培養和成全后學。陳才友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希望充分發揮團隊里每個人的專長,同時盡最大可能創造好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夠在科研道路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樹。

    發論文不是科學研究“終極目的”

    作為一名年輕學者,陳才友已經發表了多篇頂刊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國化學會志》《德國應用化學》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8篇,同時獲得5項ZL。回國入職武漢大學不到一年,他又在《自然》發表重磅研究。

    面對外界贊譽,陳才友有清醒的認識。“發論文只是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成果展示的形式,并不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他告訴記者,他和團隊目前正在研究的手性C-O及C-N鍵的構建,在手性藥物合成上有很大利用空間,有望顯著提高藥物性能、降低制備成本。

    采訪結束,陳才友將記者送至辦公室門口后,接著又鉆進了實驗室。

    他希望,未來他和團隊能立足于所在領域,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攻關、努力取得引領性原創成果的同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開展務實研究,并確保這些研究能夠用于社會生產實踐,給公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001-y


    相關文章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2025年度學術會議在漢啟幕,多維學術盛宴賦能檢驗醫學發展

    2025年3月21日,由中國優生優育協會主辦,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承辦的“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2025年度學術會議”在武漢華美達光谷大酒店正式開幕。全國優......

    化學系命運幾何?英美大學關停潮背后的思考

    去年12月,根據《化學世界》報道,英國的赫爾大學已確認將關閉其化學系,因該系“在財務與教育上不再具有可持續性”。根據那篇報道的統計,過去的一年里,英國已有多所大學制定了關閉化學課程或整個化學系的計劃,......

    最高資助2000萬元武漢發布人工智能新舉措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支持關鍵技術突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這是繼《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

    工信部印發《全國監控化學品數據申報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宣布工作規范(試行)》

    為規范監控化學品數據申報工作,提高國家宣布質量,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26日發布《關于印發〈全國監控化學品數據申報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宣布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規范”)。該規范依據《中......

    蘇試試驗華中總部基地落戶武漢

    近日,蘇州蘇試試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試試驗”)與武漢經開區簽署合作協議,將在武漢經開區智能制造產業園投資建設華中總部基地,為當地打造檢驗檢測高技術產業集聚區注入強勁動能。蘇試試驗2008年......

    武漢出臺“18條”推進研發產業化因地制宜打造高水平研發型企業集群

    近日,《武漢市加快培育研發型企業推進研發產業化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發布,分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做大研發型企業規模、加強企業研發支撐服務、強化外資研發中心引育、......

    湖北武漢發布方案明確到2027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關于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7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公示1個項目資助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2024年度化學科學部資助結果公示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實施方案(試行)》要求,現將2024年度化學科學部資助的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相關......

    聚焦教學改革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研討會圓滿落幕

    為扎實推進教育部“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實施,推動基礎教育階段化學學科教育質量提升,由上海市化學教育教學研究基地與復旦大學化學系聯合主辦的“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學術研討會于2025年1月11日至12日在......

    攀上200米高處,見證武漢雙柳長江大橋貓道貫通

    耳畔江風呼呼,眼前江天遼闊,腳下是鋼纜與鋼絲交錯的鏤空通道,下面就是滾滾長江。12月28日,在專業人員帶領下,《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正在建設的武漢雙柳長江大橋現場,攀上離江面200多米的高處,沿著懸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