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尿液培養+藥敏
一、患者準備:
人體的尿液在正常情況下是無菌的,而尿液培養最大的問題是雜菌污染。正常人體外尿道,尤其是接觸體表部分,可有多種細菌,這些細菌又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因此,要做好尿液細菌學檢驗,要嚴格無菌操作,留標本前嚴格清洗外陰、尿道口或包皮。
二、樣本采集:
1、采集者遵照醫囑準備采集容器,打印條碼2份。1份條碼貼到容器上,另1份條碼貼在化驗單上送檢。
2、采集容器:無菌尿瓶(螺旋蓋)。
3、采集方法:
直接導尿管導尿法:插入導尿管后,先讓尿流棄15ml再留取培養標本。約5~10ml尿液盛于無菌容器中送檢。
滯留導尿管集尿法:用75%酒精消毒導管口,用針筒抽取5~10ml尿,置于無菌容器中送檢。滯留導尿管會使膀胱帶有細菌,盡可能不采用。
中段尿采集法:是臨床上最多采用的方法。男性患者或導尿確有困難的女性患者,均可采集中段尿。女性患者在采集尿液前應先用肥皂水或1:1000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外陰部及尿道口;男性患者應翻轉包皮沖洗,用1:1000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消毒尿道口,再用滅菌紗布擦干,讓患者排尿,棄去前段尿,采集中段尿約10ml,盛于無菌容器內,立即加蓋送檢。嬰兒則先消毒其陰部,將無菌小瓶直接對準尿道,以膠布貼于皮膚上,待排尿后立即送檢.
腎盂尿采集法:為確定菌尿是否來自腎臟,可用導尿管采集腎盂尿。首先充分沖洗膀胱,以最后一次沖洗尿作對照,后用導尿管插入輸尿管,分別標記左右側,采集3次尿;如果輸尿管尿菌數比對照尿菌數多或第3次尿中菌數比第1次多,該菌可能來自腎臟。反之,如果第1次尿菌數多于第3次尿菌數,則可能來自膀胱。腎盂尿采集法一般應該請泌尿科醫生協助進行,并確實做好標記,以防左右側搞錯。
膀胱穿刺尿采集法:將患者恥骨上皮經2%碘酊、75%乙醇消毒后,以無菌針筒做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中厭氧菌的培養,故在取得尿液后,針頭插入橡皮塞上送檢。當兒童或嬰兒采集中段尿困難或培養結果與患者病情有矛盾時,可考慮用此法采集尿液。
涂片檢查留尿法:尿液檢查結核分枝桿菌時,可用一潔凈容器,留取12h或24h的尿液,取其沉淀部分盛于清潔瓶內送檢。
4、采集量:無菌尿液5~10 ml
5、采集后保存及運輸:嚴格地說尿液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以免時間延長影響尿細菌數量,使計數結果偏高,在運輸過程中嚴禁溢灑。用注射器采集的標本要把注射器放入加蓋容器后送檢。
三、注意事項:
1、尿液標本的采集和培養中最大的問題是雜菌污染,故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2、尿液培養標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檢,特殊情況可短時間放于4℃冰箱。(因擱置時間稍長尿中病原菌可在室溫中增殖,從而影響細菌計數的正確性)
3、尿液培養標本通常應取晨起第一次尿送檢。
4、由于治療所用藥物多數均通過尿液排泄,因此,無論用何種方法采集尿液都宜在用藥前進行。
5、尿液標本中不得加防腐劑及消毒劑,否則會影響病原菌檢出的陽性率。
6、尿液培養標本送檢單上要詳細注明患者用藥的情況。
四、醫生解讀:
【參考范圍】無細菌生長
尿液中常被分離出的致病菌:
革蘭陰性菌:有淋病奈瑟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產氣腸桿菌、沙門菌、銅綠假單胞菌、沙雷菌等。
革蘭陽性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A群鏈球菌、腐生表皮鏈球菌、結核桿菌等。
采用中段尿培養進行菌落計數(GFU)為10^3-10^4/ml,應考慮尿路感染;
若菌落數>10^5/ml,即可診斷為尿路感染;
如結核桿菌培養分離出結核桿菌,可診斷為泌尿系統結核。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如中段尿標本收集不合無菌操作標準,或超過1小時才接種,或接種技術錯誤等,細菌定量培養可能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有人認為,對無癥狀菌尿者,1次中段尿定量細菌培養結果陽性,其準確率只有85%,2次陽性且為同一菌種,則其準確率可達95% 。
此外,部分尿路感染患者,其尿細菌定量培養可能為假陰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患者在最近2周內使用過抗菌藥物。②尿在膀胱內停留時間短,不足6小時,細菌沒有足夠的時間繁殖。這在有尿頻、尿急癥狀的患者中較為明顯。③飲水太多,稀釋了菌尿。④細菌感染病灶與尿路不通。如在血行性腎盂腎炎的早期或尿路梗阻時,病人有明顯尿路感染癥狀,但尿細菌培養陰性。⑤尿路感染的排菌可呈間隙性,如慢性腎盂腎炎沒有急性癥狀時,有些病人的尿細菌培養可為陰性,但在急性發作時,尿細菌培養則常為陽性。⑥L型變態細菌只能在高滲培養基內生長,一般培養基不能培養出來。腎盂腎炎患者尿細菌培養陰性者,大約20%與L型變態細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