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0-08 09:31 原文鏈接: 屠呦呦獲諾獎創六大紀錄,回應表示“獲獎并不意外”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揭曉。一半共同授予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與日本科學家Satoshi ?mura,表彰他們發現了對抗蛔蟲感染的新療法;另一半授予我國科學家屠呦呦(Youyou Tu),表彰她發現對抗瘧疾的新療法。

      此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將一分為二。William C. Campbell與Satoshi ?mura兩人共同獲得一半獎金,而另一半獎金將頒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諾獎打破了幾個中國紀錄: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科學家、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在獲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后,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委副主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鈕文異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內分享了以上文字。

      寄生蟲防治領域做出革命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一直困擾人類幾千年,并構成了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圖1:William C. Campbell發現ōmura的其中一個鏈霉菌培養樣本對殺死寄生蟲很有效,而且該樣本中的活性化合物阿維菌素也得到純化。之后,阿維菌素被修改成伊維菌素,而伊維菌素對動物和人體內的許多寄生蟲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其中就包括導致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的寄生蟲。

      William C. Campbell

      William C. Campbell 1930出生于愛爾蘭,1952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57年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1990年在默克公司研究所進行治療劑研究,1984年—1990年為高級研究員和實驗室主管來進行分析研究。Campbell目前是美國杜爾大學的名譽研究員。

      William C. Campbell一直致力于寄生蟲研究,其獲得了Satoshi ?mura的鏈霉菌培養基,并且放大了這種鏈霉菌的效力。Campbell表示,一種來自鏈霉菌培養基中的特殊組分可以有效抵御家養和農場動物身上的寄生蟲感染。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活性制劑進行了提純,并且命名為阿維菌素,對其進行一定的化學修飾就可以變成一種名為伊維菌素(Ivermectin)的高效化合物。

      Satoshi ?mura

      Satoshi ōmura 1935年出生于日本山梨縣,1968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藥學博士學位,并在1970年獲得日本東京理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65年—1971年在日本北里研究所作為研究員進行研究。1975年—2007年為日本北里大學教授,2007年至今,Satoshi ōmura日本北里大學名譽教授。

      Satoshi ?mura主要致力于分離天然產物,他對一種生活在土壤中名為鏈霉菌屬進行了重點研究,這種鏈霉菌可以產生一種具有抗菌活性的制劑(包括195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Selman Waksman發現的鏈霉素),Satoshi ?mura利用大規模空的培養和特性分析,從土壤樣本中成功分離除了一種新型的鏈霉菌,并且在實驗室實現了這種鏈霉菌的成功培養。

      屠呦呦

    圖2:屠呦呦查閱古代的草藥書籍,研發出針對瘧疾的新療法。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里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后命名為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今年6月,屠呦呦獲哈佛大學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研制出的青蒿素藥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獲獎并不那么意外 看電視才知獲獎

      提及諾貝爾獎,不管是預測還是正式頒布,我們總是期望能夠在名單中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此次屠呦呦獲生理學或醫學獎,刷屏的報道中不再是那個讓人心里有點“小疙瘩”的“華人科學家”一詞,而是讓人驕傲的“中國科學家”頭銜。屠老太太以85歲高齡實現了整個民族的夢想。

      據浙江在線報道,昨晚8點18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近3小時后,記者第四次撥打了屠呦呦家的電話。前三次都是忙音和轉接的提示音,好在這一次,對面接通了。

      “你好,請問是屠呦呦教授嗎?”

      “是的,你是哪位?”

      “我是錢江晚報記者張苗,不好意思這么晚打擾您,我們浙江的媒體很關注您這次得諾獎,作為老鄉想簡單采訪下您。”

      “哦呵呵呵,今天已經有很多人打來電話了。”

      “這里真的是屠呦呦教授家嗎?您真的是屠教授嗎?”

      “是的,我是屠呦呦。”

      “那我簡單問問,盡量不耽誤您休息,您是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得獎的?”

      “今天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才知道得獎的。”

      “這次能夠得獎,感覺有意外嗎?”

      “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爭議聲:不夠淡泊名利?看饒毅如何點評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被安排在一個酒會上舉行,在這個輕松的西式社交場合,屠呦呦的些許拘謹看起來反而別有風度。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拉斯克獎引發的疑問是:為什么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

      文革期間的1969年,各項科研工作都已停頓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現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到一項特殊任務——參加一個代號為“523”的戰備項目。當時正值越南戰爭,耐藥的惡性瘧在越南流行,中國在越共的請求下開始在軍內開展抗瘧藥的研究。38歲的屠呦呦被委任為組長,負責重點進行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不要說知識產權了,即使以個人的名義發表研究的結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1972年3月,按照523辦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組代表的身份報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實驗結果。在她報告了“30例青蒿抗瘧全部有效”的療效總結后,掀起了全國對青蒿抗瘧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所在的中藥研究所繼續進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終分離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并命名為青蒿素。在此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云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當地的青蒿變種大頭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之后,上海無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并發現了其抗瘧機理。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只字未提發現者的名字。當年大協作的“523”項目以“勝利完成”而告終,然而后來的幾十年中卻爭議不斷,屠呦呦則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淡泊名利”“個性執拗”。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出版,就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而招致批評: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研究成員的作用。反對者認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項目中的作用。

      對于這些爭議聲,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在其一篇名為《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的文章中給出了比較中肯的觀點。雖然對于青蒿素的歸屬問題爭議不斷,但有三點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于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其次,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后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于鐘裕容。

      人民日報:屠呦呦一人獲獎不公平嗎

      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杯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以“第一”論英雄,也是其他國際科學獎項所遵循的共同原則。在歷屆諾貝爾科學獎中,就不乏這樣的例子: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提出“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兩個月發明更有效的測定方法的德國化學家米夏埃爾?卡拉斯和弗倫茨?希倫坎普只好望洋興嘆;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首次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兩位法國科學家西諾西和蒙塔尼,另一位為“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蓋洛則名落孫山;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光纖通信的發明者高錕,而不是后來突破光纖工藝、實現產業化的美國康寧公司與日本仙臺大學的學者……

      以“第一”論英雄,并不是推崇“個人主義”、否定其他參與者的功勞,而是旨在強調第一發現者在科學研究中獨一無二的貢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個發現者或發明人開啟了希望的大門,為后來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徑,其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試想,在青蒿素研究中如果不是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之后的結構測定和藥物改良就無從談起,“東方神藥”不知何時才能誕生。

      科學研究不是“記工分式”的簡單勞動,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險。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創”,才能激發更多的勇者不畏艱難,向著光輝的頂點執著攀登。如果在科技獎勵中采取“人人有份”的平均主義,不僅不公,而且有害:這樣做不僅消解了第一發現者或發明人的價值,也會打擊他們的創新積極性,阻礙重大原創成果的產生。

      編輯圈點

      返璞歸真,無論蜚語再多,屠呦呦的科學貢獻都無法泯滅。最重要的是,這些藥物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我們應該推崇他們的工作、肯定他們的成就。

      目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頒發了106次,其中有38次只有一位獲獎者;12位女性獲獎;最年輕的獲獎者為發現胰島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獲獎時32歲,1932年諾獎得主;最年長的則是獲獎時87歲的 Peyton Rous。

      諾貝爾博物館研究圖書館高級館長加爾斯特讓德教授在接收央視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對中國獲科學諾貝爾獎的展望,他說:“中國在科學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幾十年,科學在中國持續發展,但是要獲得諾貝爾獎,常常需要花費幾個幾十年。”

    相關文章

    你的職業,是能被ChatGPT替代的嗎?

    自從ChatGPT出現后。突然之間,每個人都在談論人工智能如何顛覆他們的工作、公司、學校和生活。ChatGPT是相關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一部分,2022年12月4日,埃隆·馬斯克(ElonMusk)發了......

    洞察女性“事業或家庭”難題,哈佛女學者獨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她因“推動了我們對女性勞動力市場成果的理解”而獲獎,但她的學術研究成果又遠不止步于此。10月9日,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Goldin)獲得2023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ClaudiaGoldin獲獎,揭曉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ClaudiaGoldin,以表彰其“發現了勞動力市場性別差異背后的關鍵因素”。據介紹,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勞迪婭·......

    幾位學者分享:Nobel化學獎“量子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片來源:JONATHANNACKSTRAND/AFPVIAGETTYIMAGES10月4日,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G.Bawendi)、哥倫比亞......

    三位科學家獲2023諾貝爾化學獎,“量子點”制造技術取得新突破

    北京時間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MoungiG.Bawendi,AlexeiI.Ekimov和LouisE.Brus,以表彰他們在“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方面所做出的......

    Nobel為何頒給卡里科?經費消減被轟出實驗室依舊堅持40年

    人類歷史上,很多重大科學貢獻都源于長期的艱苦研究。日前,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和她的研究伙伴德魯·韋斯曼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核苷基修飾,從而開發出了有效的抗C......

    諾獎帶人類進入阿秒時代拍攝電子和生命流動的瞬間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Pierre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 FerencKrausz 和法國/瑞典物理學家 AnneL’Huilli......

    多學者熱評Nobel物理學獎為啥是3人而不是4人?

    FerencKrausz、AnneL’Huillier和PierreAgostini(從左至右)。圖片來源:ALEXANDRABEIER;BERTILERICSON;MICHELEULER10月3日,......

    今日重磅!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Pierre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FerencKrausz和法國/瑞典物理學家AnneL’Huillier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物質電子動力......

    剛剛!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mRNA疫苗再掀熱潮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點45分,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揭曉:KatalinKarikó和DrewWeissman,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研發成為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