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獲得準確的監測數據,必須對監測過程各環節進行全程序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尤其對實現超低排放的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窯爐)等固定污染源進行監測,對監測手段、標準方法、質量控制和保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行的《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397-2007)缺少新的監測分析方法、技術和儀器設備方面的規定,已無法滿足目前對固定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的監測要求和環境管理需要。
新的《技術規范》可以規范、指導廢氣低濃度排放的監測工作,便于獲取更加準確的監測數據,督促排污單位繼續加強治污減排力度。
固定污染源低濃度排放監測是一個嚴密、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監測方案制定、儀器設備和試劑的準備,樣品采集和回收、分析,監測數據處理和結果報出等環節。要保證監測數據準確,需要對監測各環節進行全面質量控制。
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日前發布2015年第12號山東省地方標準公告,發布《固定污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
據了解,《技術規范》規定了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的具體要求和內容,包括監測方案的制定、監測條件的準備和對污染源的工況要求等,增加了《固定污染源廢氣氮氧化物的測定非分散紅外法吸收法》等方法內容,明確了采樣頻次和采樣時間的要求,補充了廢氣凈化裝置性能測試的內容,對廢氣污染源監測的各個環節制定了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方面的要求。
山東省環保廳副廳長謝鋒告訴記者:“《技術規范》填補了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范的空白。其發布實施,可以規范、指導廢氣低濃度排放的監測工作,便于獲取更加準確的監測數據,督促排污單位繼續加強治污減排力度。”
現行規范無法滿足低濃度排放的監測要求
部分燃煤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多項廢氣監測分析方法陸續出臺,許多新的監測技術和儀器在實際監測中應用,現行技術規范缺少新監測分析方法、技術和儀器設備方面的規定
去年以來,山東省燃煤機組在實現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開始試點超低排放技術改造,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可分別達到5mg/m3、35mg/m3、50mg/m3以下,遠優于國家要求的燃煤機組污染物排放標準。目前,全省已有19臺燃煤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總裝機容量達6415兆瓦,預計今年年底前全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機組可達62臺,總裝機容量達11783兆瓦。
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潘光對記者說:“為了獲得準確的監測數據,必須對監測過程各環節進行全程序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尤其對低濃度排放的固定污染源進行監測,對監測手段、標準方法、質量控制和保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介紹,近年來,《固定污染源廢氣氮氧化物的測定非分散紅外法吸收法》、《固定污染源廢氣二氧化硫的測定非分散紅外法吸收法》等多項廢氣監測分析方法陸續出臺。而且,隨著環境管理日趨嚴格和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新的監測技術和儀器設備已在實際監測工作中應用,有的已逐漸成為日常監測的重要手段。
潘光表示,現行的《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397-2007)缺少新的監測分析方法、技術和儀器設備方面的規定,已無法滿足目前對固定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的監測要求和環境管理需要。為做好固定污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獲得有代表、準確的監測數據,編制新的《技術規范》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先定方案 嚴格采樣
了解固定污染源生產裝置的工藝過程和性能等技術資料,確定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法,接著選擇儀器、采樣點和采樣孔,隨后采樣、分析處理
“《技術規范》對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全程工作做了詳細規定,主要包括:監測方案制定、監測條件準備,測定方法、采樣位置和采樣點確定,樣品的采集和回收分析,以及監測數據處理等。”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宋毅倩說。
《技術規范》要求,監測前要制定監測方案。具體做法是,首先收集相關的技術資料,了解固定污染源生產裝置的工藝過程和性能、環保設施的性能,根據污染源的環保設施凈化原理、工藝過程,以及主要技術指標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種類、濃度范圍,結合環境監管需要,確定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法。
《技術規范》列舉的監測方法主要包括定點位電解法、非分散紅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監測儀器由采樣管、預處理裝置(由過濾裝置、加熱裝置或除水裝置組成)、抽氣泵、分析儀主機等組成。
《技術規范》指出,監測分析方法的選用應充分考慮相關排放標準的規定、被測污染源排放特點、污染物排放濃度高低等因素。相關排放標準中有監測分析方法規定的,應采用標準中規定的方法。相關排放標準未規定監測分析方法的,應選用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和環境保護行業標準規定的方法。根據選用的監測方法以及監測項目的需要,選擇確定監測儀器。
選擇了監測方法和儀器,接著選擇采樣點。《技術規范》規定,采樣點位應優先選擇在垂直管段,避開煙道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手工采樣點位應位于自動監測設備采樣點下游,且在互不影響測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靠近。專家認為,這樣選擇采樣點的位置,是為了使采取的污染物樣品更接近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濃度。
《技術規范》對采樣點位置的選定,還規定了具體的計算公式,對采樣孔內徑大小也做了詳細的規定。還區別矩形、正方形煙道和圓形煙道等不同情況,規定了對采樣點和采樣孔位置的不同選擇確定方法。
為了使采取的污染物樣品更準確地反映污染物實際排放情況,《技術規范》要求,必須在生產和環保設施穩定運行的工況下采樣。
相關報道:怎樣保證低濃度廢氣監測更精確?
儀器定期檢定現場操作精準控制樣品分析誤差
“固定污染源低濃度排放監測是一個嚴密、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監測方案制定、儀器設備和試劑的準備,樣品采集和回收、分析,監測數據處理和結果報出等環節。要保證監測數據準確,需要對監測各環節進行全面質量控制。”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李恒慶說。
《固定污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技術規范》)提出了3方面關于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要求,具體包括監測儀器設備的檢定、校準、運行、維護和質量檢驗;現場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實驗室內分析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
儀器設備:定期校準,使用前應全面檢查
《技術規范》要求,除按照國家規定對相關計量器具按期送計量部門檢定外,測定裝置的溫度、壓力、流量,以及皮托管和分析天平等還應定期進行校準。電化學煙氣分析儀應根據儀器使用頻率,每3個月至半年進行一次檢查校準,如傳感器性能明顯下降或失效,應及時更換,送計量部門重新檢定后方可使用。在使用頻率較高的情況下,應增加校準次數。
監測儀器設備每次使用前應全面檢查,使用后及時維護。使用結束后,立即采用干燥清潔氣體,去除采樣管路、預處理裝置和分析儀中可能存在的含濕廢氣和殘留廢氣。
現場控制:在穩定工況下進行,至少采集3個顆粒物樣品
現場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主要包括工況核查、排氣參數測定、顆粒物采樣、氣態污染物采樣等方面。
專家表示,在污染源監測中,如果不對設備工況進行監督和控制,監測結果可能出現很大偏差,不能準確反映污染物的實際排放情況。
《技術規范》明確,廢氣監測應在生產裝置工況穩定、運行負荷達到設計生產能力75%以上(含75%)的情況下進行。監測期間,不可在系統設計參數基礎上刻意加大環保試劑用量,不可人為強化或提高環保設施投運數量和出力。
關于生產裝置的實際運行負荷和負荷率的核算,可通過對監測期間主要產品產量、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環保試劑消耗量的計量和調查統計,并與相應設計指標比對進行。還可以采取風量核查、燃煤量核查、熱工儀表核查等方式進行工況核查。
測定排氣參數時,打開采樣孔后應仔細清除采樣孔內的積灰,插入采樣管或采樣探頭后,嚴密堵住采樣孔周圍縫隙防止漏氣。
在測定排氣水分含量時,采樣管前端應裝有顆粒物過濾器,采樣管應具有加熱保溫措施。對于直徑較大的煙道,應將采樣管盡量深地插入煙道,減少采樣管外露部分,以防水汽在采樣管中冷凝,造成測定結果偏低。測定排氣流速時,皮托管的全壓孔要正對氣流方向,偏差不得超過10度。
《技術規范》要求,每次采樣至少采集3個顆粒物樣品,其中至少有2個樣品的顆粒物測定結果為有效數據,取平均值為所監測固定污染源廢氣中顆粒物的濃度值;或按有關標準規定的顆粒物樣品數進行采集和計算確定。
實驗室內:樣品稱量操作誤差小,天平分辨率為0.1mg或0.01mg
專家認為,對顆粒物樣品分析時,由于濾膜組件稱量操作不當造成的誤差,對測定結果的影響不可忽視,對于低濃度排放的污染源監測效果影響更大。
《技術規范》對樣品稱量提出更高要求,天平分辨率應為0.1mg或0.01mg,以滿足稱量的需要。對于同一稱量部件,前后稱量示值變化應控制在±0.5mg范圍內。如果示值變化超過0.5mg,應把稱量部件放回干燥器中重新干燥平衡,然后稱量至恒重。
除了各省(市、區)環保部門外,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分管副市長也全部到會。環保部今天在沈陽召開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建設工作推進視頻會,環保部請這300多個市長來參會,就為拜托一件事——7月底前,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內有關司局、駐部紀檢組,有關直屬單位:為做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教育‘十三五’規劃”)的......
9月8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美國化學文摘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全球科技趨勢報告:石墨烯研發態勢監測分析報告》中英文版。《報告》認為,石墨烯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在快速發展之中,全球石墨烯研發競爭日趨......
為了獲得準確的監測數據,必須對監測過程各環節進行全程序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尤其對實現超低排放的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窯爐)等固定污染源進行監測,對監測手段、標準方法、質量控制和保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獲得準確的監測數據,必須對監測過程各環節進行全程序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尤其對實現超低排放的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窯爐)等固定污染源進行監測,對監測手段、標準方法、質量控制和保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