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們就已經欠了國家天文臺2000多萬,到現在只會更多。”
3月5日,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說起了“欠錢發薪”的事理直氣壯。
作為主持建設LAMOST望遠鏡的首席科學家,她一直沒弄明白,為啥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
LAMOST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我國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開始建設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被稱為中國自主創新研制的“天文光譜航母”。
LAMOST運行4年來,已經得到并發布了569萬余條光譜數據,其中包括314萬顆恒星光譜參數星表,相當于為浩瀚的太空做了一次普查,由此獲悉天體的溫度、密度、年齡和化學成分等。這些數據遙遙領先于國外同行。
但是,崔向群說起這些成績卻不顯得激動,反而流露出隱隱的憂慮。
“美國在2020年將完成5000根光纖的光譜巡天望遠鏡,日本口徑8米的望遠鏡也開始試觀測”,崔向群說,國際上已經有十多個國家計劃建設光纖光譜望遠鏡,它們的思路與LAMOST一樣,都是往大規模的光纖光譜方向發展,但是光纖數大大超過LAMOST。
更讓崔向群不安的是,如何穩定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LAMOST建成后,中科院每年給一筆運行費,但是卻沒有相應的人員經費。”在國外大科學裝置長期工作過的崔向群對此無法理解。
她告訴記者,國外的大科學裝置建設經費包括10%—50%的人員經費,但是國內的大科學裝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
國外大科學裝置的人員管理機制相對靈活、動態,有課題時就拿出人員經費聘用科學家入駐科研,課題完成了僅保留少量的人員維持運轉。
“現在LAMOST科研人員有60多人,包括運行、觀測、數據分析等,但是相當一部分沒有編制。”崔向群說,這就必須騰出一部分精力到外面爭取橫向科研項目發工資,但是基礎研究人員爭取橫向科研項目何其之難。
“而且這樣一來,科學產出就不可能太好嘛。”崔向群說著兩手一攤。
即使是體制內的那部分人,國家下撥的“人頭費”也不足以全額發放工資。
目前,LAMOST每年從國家獲得3000萬運行費,但是其使用范圍受到嚴格限制,比如備件更新、消耗品、水電費等,用于人員的只能是出差、開會,不能發工資。
“去年我給財政部寫了建議,但是最后是由科學院代為回答,他們也沒辦法。”崔向群告訴記者,現在我國科研投入實行的是項目經費與薪資發放兩條線,科研立項時是不可能把人員工資考慮進去的。
聽了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她很振奮,因為“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但是,具體到LAMOST望遠鏡,她又高興不起來了。
“不僅LAMOST有這樣的情況,所有的大科學裝置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家對大科學裝置不僅要重建設,還要進一步完善、優化人員管理和經費投入機制。”崔向群建議。
紫金山天文臺一位老天文學家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初,臺長張鈺哲先生考慮我國天文學發展規劃時強調“中國天文學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和研制天文儀器”。回顧我國研制天文儀器的歷史,正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
各有關單位:按照科技部關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年度重點專項評審立項的總體要求和部署,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已經完成了“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2年度申報項目預申報形式審查等相關工作,并......
12月13日,科技部發布關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安排公示的通知。通知顯示,該重點專項2021年度擬立項共計16項,涉及“原位探測”、“原子級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
大科學裝置是打造原始創新的國之重器。截至目前,我國投入運行和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達到50多個,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術等學科領域的布局框架已初步成形。如果說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是捕獲高能粒子雨的巡天......
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舉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的壯闊歷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陳列區中,有一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模型。建于......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6月9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極端特殊環境下材料及構件試驗評價科學裝置研制與應用”項目(2011YQ140145)初步驗收會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行。科技部資源配置司重點......
走進300米長的隧道,王東忍不住有些激動。很快,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的加速器就要開始在隧道里安裝了。2007年,王東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回國,至今已近10年。在MIT就從事加速器和自由電子激光研......
“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出來后,很多人問:為什么又是美國?為什么中國沒有做出來?”引力波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委員說。隨著美國的發現,中國三個引力波探測計劃浮出水面。張新民負責其中之一的項目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