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031.shtm
工程科技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世界范圍內的工程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通過“新工科”教育培養具有多維度、綜合性和跨界創新能力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標導向下,對學生“工程社會觀”的培養應該成為當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關注重點。
社會性是工程教育的本質屬性
盡管人類工程活動的歷史十分久遠,并創造過異彩紛呈的古代文明,但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形態的工程教育卻是在工程活動發展成為一種有組織、規模化、制度化的社會行為后才逐漸萌生的,具體而言,是伴生于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的。這表明工程教育具有天然的社會屬性。
工程哲學“三元論”的觀點厘清了科學、技術、工程三者在基本性質和活動類型上的區別,指出工程本質是技術要素和非技術要素集成的綜合實踐活動,是由“技術鏈”和“非技術鏈(經濟-社會鏈)”共同構成的雙螺旋系統。這種結構特性投射到工程教育中,決定了其不僅應有更豐富的內涵,還會受到更多變量的耦合驅動,具有更加顯著的動態化特征。
世界各國的工程教育雖然因為“淵源有自”、國情各異而呈現出多元化面目,但總體上都處于不斷探索、調整和變革之中。如美國工程教育便大致經歷了由科學范式到技術范式再到工程自身范式的嬗變。其根本動因在于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工程雙螺旋系統中,鏈條內部以及鏈條之間各要素間的關聯、交互行為都變得更加緊密和復雜;工程活動(尤其是工程創新)因此變得更具難度,也更富有價值。工程教育必須對此作出主動回應。
當今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和產業形態的影響與重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加迅猛和深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突發性公共事件相互交織,使未來社會充滿了挑戰與不確定性。這使得培養具有更強工程社會觀念,能夠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并能以創新性工程實踐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工程社會觀的含義及作用
關于何為工程社會觀,目前似乎并沒有具體而統一的定義,但毫無疑問,它是近年來有識之士所倡導的“大工程觀”的核心要義之一。綜合相關論述和在教育實踐中的體會,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三個層次對其加以理解和界定。
第一層次,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所指出的,是能認識到“工程實踐的過程也是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重建的過程”,并能以相對宏闊的視角認知,把握科學技術、工程實踐與人類社會交互作用的方式與規律;第二層次是能認識、認同人類在工程實踐中所創造、發展的工程文化,特別是工業社會形成以來的工業文化及其價值內涵;第三層次是能認識到未來社會對工程從業人員在職業規范和通用性社會能力(如團隊合作、表達交流、終身學習等)方面的需求,并能自覺地在學習、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升。
工程社會觀決定著工程活動的價值取向。人類已經歷了三次對社會發展影響至深的工業革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工程的內涵與外延都發生深刻變化,并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滲透。只有兼具歷史眼光與未來意識,站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高度審視工程科技和工程活動的意義與作用,才能明了新一代工程師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人類福祉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并能以創新創造的精神付諸未來的工程實踐。
工程社會觀決定著工程人才的發展高度。工程以科學、技術為基礎和核心,但并不僅限于此;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工程活動的實踐過程往往涉及技術以外的多元化目標和多樣性約束,關聯著法律、倫理、環境、健康、文化等多重社會性因素。未來的工程科技人才只有擺脫狹隘的技術觀念,才能打開視野格局,取得更大的職業成就。
工程社會觀決定著工程人員與社會共生共融的能力。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在學科專業加速融合、工程活動高度組織化和跨文化交流場景日趨增多的背景下,工程科技人員的溝通、表達、合作、組織和自主學習等能力都變得愈發重要。這些不僅體現了工程人員自身的社會適應度,更直接影響到其本人及所在團隊工程活動的有效性。
也正因如此,國際上各種工程學位互認協議和專業認證體系都將這些“非技術性能力”作為通用標準,視為工程專業學生在“出口”之際必須達成的畢業要求。
多措并舉培養學生工程社會觀
當前,很多院校都已經通過開設專門的社會學或科技與人類文明、科技/工程倫理等通識課程,以及工程概論/導論課程,培養理工科學生的社會意識,然而能夠聚焦于工程與社會的關系,將事件、學理和價值有機貫通,體現工程或工業專屬特性的課程尚不多見。
筆者所在學院十余年前即探索面向工業設計、機械工程等專業本科生開設工程素養必修課“工業社會學”,試圖以西方現代性起源為主線,通過介紹研討工業革命以來的標志性事件,引導學生從制度、文化、技術等維度,辯證看待工業社會與工業文明的形成過程及由此帶來的經驗、教訓與啟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和路徑選擇的必然性,樹立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創新驅動等理念。
當然,此類課程建設難度較大,如何提升其適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很大探索空間。
同時,實踐性亦是工程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實踐教學應更多以項目為載體,通過復雜問題空間和“工程-社會”情境的建構,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轉變,讓項目實踐的人文取向更明確一些、工程要素更豐富一些、評價導向更多元一些、實施過程更協同一些。
筆者所在專業一直致力于構建以CDIO(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為核心的結構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將其與雙創教育、學科競賽有機銜接和融合,對學生多維度、綜合性能力培養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獲的絕不僅是某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對腳踏實地、敢于挑戰、團結協作、求新求變的工程文化的體驗和踐行。
此外,工科專業的許多課程都會涉及本門學科或某種技術的發展歷程;在工程技術增進人類福祉的價值主線中,蘊含著豐富的工程社會元素。穿插性地把有關人物、事件和觀點融匯到課堂教學中,就是一種具體、生動的課程思政教育。社會發展視角下歷史與現實的對照,更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民族自豪感、專業(職業)認同感與現實緊迫感有機統一,激發其投身科技進步、工程創新的奮進意識和拼搏動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8.shtm記者近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自然—通訊》刊發了該校中英聯合研究中心最新國際合作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7.shtm嶺南春來早,奮斗正當時!2月18日是農歷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6.shtm臘月二十四,周六,6:33,隨著D25次列車緩緩駛入青島火車北站,鐵軌上響起了一陣陣......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5.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4.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3.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2.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41.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39.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3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