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2-05 22:39 原文鏈接: 巨大尋常疣病例分析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 49 歲。右小腿皮膚腫物 42 年,增大伴 疼痛4 年。42 年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右小腿內側出 現一膚色丘疹,約蠶豆大小,后逐漸增大,表面欠光 滑,無疼痛,偶有瘙癢。自行外用藥膏( 具體不詳) 治療無效,皮損繼續增大。4 年前皮損已增大至雞 蛋大小,并出現疼痛及滲血滲液,多次于外院行敷 藥、理療等治療( 具體診治不詳) ,皮損未見好轉。1 周前,患者自制草藥外敷,皮損周圍出現紅斑、水皰, 院外未行任何診治。門診以“右小腿皮膚鱗狀細胞 癌伴感染”收入院。患者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 疾病史,無有毒物質及放射物局部接觸史。體檢:一 般情況好,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系統檢查未發現異 常。皮膚科情況:右小腿下段內側皮膚見一5 cm × 6 cm 大小斑塊,明顯高于皮面,邊界清楚,質硬,觸之易出血,表面覆著大量黃色及深褐色痂皮,少量膿 液,周圍皮膚稍紅伴水皰( 圖 1a) ,觸痛,伴惡臭味。 胸片、心電圖未見異常; 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血 糖、凝血四項正常; 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篩查陰 性;真菌鏡檢陰性。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示:停乳鏈 球菌似馬亞種生長。右側脛腓骨正側位片示: 考慮 右小腿下段內側軟組織腫塊。皮損組織病理示: 表 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棘層肥厚,表皮突向下延 長,真皮乳頭瘤樣增生,表皮上部可見挖空細胞,乳 頭狀突起之間的凹陷處可見明顯的顆粒細胞,真皮 淺層可見淋巴細胞浸潤( 圖 2) 。診斷: ①巨大尋常 疣; ②接觸性皮炎。予局部濕敷及頭孢唑林鈉抗感 染治療后,采取右小腿巨大尋常疣完整切除后皮瓣 移植,術后21 d 創面愈合良好( 圖1b) ,患者目前仍 在進一步隨訪中。

    1563171285239958.jpg

    2 討論


    尋常疣為人乳頭瘤空泡病毒感染引起,多發生 于5 ~20 歲的青少年人群,僅 15% 發生于 35 歲以 后,青少年尋常疣90%多自行消退[1]。研究發現尋 常疣發生、發展和轉歸與 HPV 感染后機體存在 T 淋巴細胞亞群改變,導致其免疫功能紊亂有關[2]。 尋常疣在相對健康人群中長期不消退的機制不明, 可能與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或產生免疫耐受有 關[3]。典型皮損初起為針尖大小丘疹,逐漸增大, 呈圓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質硬易出血,色灰 黃,偶可繼發感染,常發生于手指、手背、足緣等處。 感染人乳頭瘤空泡病毒的患者約30% ~ 50% 發生 皮膚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是鱗狀細胞癌[4]。尋常疣 的組織病理學特點為:可見顯著的角化過度,棘層肥 厚,表皮突延長,呈環抱狀外觀,乳頭瘤樣隆起的頂 部可見角化不全柱,凹陷處顆粒層增厚,可見粗糙的 透明角質團塊,表皮上部可見特征性的大空泡細 胞[5]。根據本例患者的臨床和病理特征,結合病 史,診斷為尋常疣。 尋常疣在臨床和病理上應與鱗狀細胞癌及角化 棘皮瘤相鑒別[6]。本例病程長達 42 年之久,且破 潰、滲血伴惡臭,臨床一度誤診為鱗狀細胞癌,實為 少見。尋常疣的治療方法有維甲酸類藥物、冷凍、激 光、手術及聯合治療[7]。本例患者采取右小腿巨大尋常疣完整切除后皮瓣移植,初起階段療效較滿意, 目前仍在隨訪中。


    參考文獻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