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1-15 17:50 原文鏈接: 師昌緒王振義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胡錦濤向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師昌緒院士(右)、王振義院士(左)頒獎。 新華社發

      中共中央、國務院 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內科血液專家王振義兩位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成為該獎的第17位和第18位得主,并各獲得500萬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為師昌緒、王振義頒發獎勵證書 。

      王振義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他,一身白衣,俯身細細為病人查體,靜靜傾聽他們訴說。慈祥的眼神,時時傳遞著無限的憐愛;溫暖的話語,點燃患者重生的希望。這是每周四,上海一家醫院一道特殊的風景線:87歲高齡 、鶴發童顏的老醫者在給白血病患者看病。

      為醫:深如江海是仁愛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愛情劇《血疑》風靡亞洲,人們在慨嘆主人公生死不渝的愛情的同時 ,也記住了一個可怕的病魔——白血病。

      正是王振義,改變了這個死亡游戲的結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種類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臨床最佳治療方法。

      1986年,5歲的小靜本該像快樂的小鳥在父母懷里撒嬌。然而不幸從天而降,APL把她逼到了上海兒童醫院的病房里。

      “就在所有人覺得孩子沒救的時候,王老從死神手里把她奪了回來。”小靜母親說。

      “25年過去了,她健康地活著,馬上就要當新娘了。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老說。

      此后,這種療法開始在臨床上推廣。首批治療的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達到九成多。從上海到全國,再到全世界,奇跡一個個發生,生命一個個得救。

      為學:重如泰山是使命

      患者們大多是從胸牌上知道王振義的,殊不知10005號胸牌背后,掩藏著一大摞響亮的頭銜。

      整整80年前,祖母患傷寒辭世的一幕刀刻般印在他的腦海里。為什么這個病不能治呢?7歲的小振義第一次有了從醫的萌動。1942年勤奮好學的他免試進入震旦大學學醫。

      50多年前,在“大躍進”的年代里,救人心切的王振義曾提出要“3年征服白血病”。但由于條件不成熟,當年他眼見60名白血病患者先后撒手人寰。

      “光有熱情不夠,還得靠創新,靠真本事。”王振義說。

      太多的故事,隨著斗轉星移流逝。人們能夠憶起的,是燈光。王振義辦公室的燈光,實驗室的燈光,資料室的燈光,從一個個深夜到黎明。

      為師:甘為人梯是奉獻

      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這個在病房邊一個灶間開張,超過三個人就轉不了身的巴掌大的地方,居然走出了三位院士!

      開創者王振義,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徒陳竺、陳賽娟夫婦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王老先后培養博士21人,碩士34人。

      陳竺夫婦此生不會忘記,王老手把手地指導他們進行血液病理生理實驗,耐心為他倆補習專業外語,后來又一起撰寫論文。

      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王老每次都堅持把他們列為第一 、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后!

      1996年,陳竺的研究日臻成熟。此時的王老沒有考慮名利得失 、地位動搖,主動推薦他當血液學研究所所長。

      師昌緒 推動中國戰機起飛

      人們都說他是個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輩子和各種各樣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溫合金、合金鋼等領域為中國創造了多項第一 。他就是我國高溫合金之父師昌緒。

      平生好管國家的“閑事”

      91歲高齡的師老說自己是個“閑不住的老人”。

      “我現在每天8點準時出門,9點到辦公室,接待來訪、寫文章、看資料,下午3點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著深藍色唐裝的師老精神矍鑠,盡管聽力不太好,但說話中氣十足。

      “其實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壓,還經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待著我反倒苦惱,工作起來生活就充實了。”師老說,“一般人60歲退休,我已經多干了30年,也算對得起國家。”

      當被問到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這么忙碌,師老笑著說:“因為我平生最好管‘閑事’。”

      師老好管“閑事”,對此,與他共事20多年的國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與材料學部常務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觸。

      “師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國家最需要的‘閑事’。什么事情重要,關鍵環節在哪里,他都能敏銳地看到,并且敢說敢做,不怕承擔責任。”李克健說。

      回國經歷如同錢學森

      上世紀50年代,師昌緒在美國留學。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當局明令禁止師昌緒等35名中國留學生回國。

      為爭取美國開放禁令,師昌緒帶頭多方聯絡,聯合其他學生集體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撤掉禁令,同時印刷200多封信投遞給美國報界、議員和民眾團體。當時的《 波士頓環球報》以通欄大標題報道“在美的中國學生要求回國”,并刊登了師昌緒等3名中國留學生的照片。

      1955年春,美國被迫同意部分中國留學生回國,其中就有師昌緒。他的導師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為職務低,掙錢少,他可以幫忙。師昌緒拒絕說:“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

      1964年,他接受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所有的資料只有別人畫給他的一張空心渦輪葉片的外觀草圖。師昌緒組織起100余人的攻關隊伍,最終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上了一個新臺階,直接推動了中國戰機飛上藍天。

      活一天就要為國家做事

      師老曾評價自己“智慧平平,絕非一個聰明人”。

      總結自己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他認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智慧、體魄是基礎,勤奮、進取是動力,素質、品德是保證,環境、機遇是條件。”

      “遲暮夕陽余熱暖,情真意切育英才。”這是師老與老伴郭蘊宜合寫的長詩《尋夢》中的兩句。幾十年來,他不遺余力培養人才,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堅隊伍,他的學生中大多已經成為我國材料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為了讓年輕人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許多國際會議邀請他做主題報告,他都把機會讓給了年輕人。

      屬于樂天派的師老自認為是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人,只要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有利,便努力為之。

      而對于自己,他想了一會兒,笑著說:“得過且過,得活且活,但是活一天就要為國家做一天事。”

    相關文章

    創新智慧與膽識成就“世界第一拱橋”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教授鄭皆連主持設計建造的廣西平南三橋獲第15屆“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杰出工程大獎”,實現全國橋梁類項目此項大獎零的突破。“平南三橋代表了現代鋼管混凝土拱橋甚至拱橋的最高建......

    華中科技大學又增兩位院士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舉行于登云院士、周又和院士聘任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為于登云、周又和院士頒發聘書,聘于登云院士擔任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周又和院士擔任航空航天學院首席科學家。于登云院......

    楊振寧今天一百歲,葛墨林:小事情、大先生

    2022年10月1日,是共和國的73歲生日。巧的是,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院長、教授楊振寧的百歲生日。今年8月間,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葛......

    985高校學者入選!又一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歐洲科學與藝術院(EuropeanAcademyofSciencesandArts)2022年新當選院士名單陸續公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袁勇教授、呂西林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技術與環境......

    院士巡講走進香港,“科創大講堂”培育下一代科研人才

    9月26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走進香港“科創大講堂”活動正式啟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出席香港會場啟動儀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出席北京分會場啟動......

    深切哀悼!腫瘤分子生物學專家顧健人院士病逝

    腫瘤分子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癌基因與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著名病理學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家顧健人于9月27日在上海病逝。顧健人院士1932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蘇......

    于吉紅:筑夢化學科技報國

    中新網記者郭佳在合成化學領域,分子篩的生成過程一直被認為是“黑匣子”,其定向設計合成極具挑戰性。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于吉紅在這一領域潛心研究已有30余年,探尋解開“黑匣子”的秘鑰。分子......

    巨星在滬隕落丨今年已痛別29位兩院院士

    2022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發布訃告,顧健人因病于9月27日16時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顧健人是我國癌基因和基因治療研究的開拓者、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先行者、腫瘤系統醫......

    81歲的他講了門“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的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6.shtm講臺上的陳潤生。受訪者供圖課后,學生排隊找陳潤生簽名。王靜姝/攝陳潤生和夫人任再榮。......

    歐陽自遠:做好科普要用心和傾注真情

    9月26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走進香港“科創大講堂”活動正式啟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自遠代表參與本次活動的院士發言。他表示,做科普是科學家的責任、義務和使命,我們的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