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年的努力,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研究室主任潘響亮和他的團隊,利用微生物控制技術,成功攻克了干旱地區鹽堿土砷污染控制的世界性難題,并能有效修復解決其他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等問題。
從2006年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研究室主任潘響亮和他的團隊,利用微生物控制技術開始向砷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開展攻關。他們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先后500多萬元的投入資金,終于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微生物控制技術就好比把砷緊鎖固定在土壤礦物晶格里,這項技術的成功突破,不但解決了干旱鹽堿地區砷污染控制難題,而且在潮濕的地區同樣有效。
這項微生物技術目前已多次在田間試驗中獲得成功,工藝和成本評估等后續工作正在進行。該技術的成功突破,可以推廣到新疆、內蒙古等地鹽堿土砷污染治理,也可以推廣到國內外非鹽堿土的砷污染控制保護工程。此外該技術還可以有效地修復其他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這不僅證明了它的可靠性,同時表明它的推廣應用將具有顯著的環境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砷污染及砷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頻發,遭受砷污染的飲用水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美國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砷是如何借助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進入水源的。這對于預測砷遷移轉化對環境的影響有重要意義。砷是俗稱的......
近年來,砷污染及砷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圍內頻發,遭受砷污染的飲用水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美國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砷是如何借助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進入水源的。這對于預測砷遷移轉化對環境的影響有重要意義。砷是俗稱的......
“全世界約有兩億人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東南亞地區、拉丁美洲國家的砷污染很嚴重;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可能有近2000萬人飲用有健康風險的含砷地下水;此外,英美等發達國家也都曾發生過飲用水污染導致的砷......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本報訊一項模型研究顯示,在2007年至2015年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華金河谷地下水超采可能導致水源中砷的濃度上升了。相關成果6月5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加州中央......
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的地下水存在廣泛的砷污染:研究人員報告,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的地下水存在著廣泛的砷污染,它對依賴該水源作為飲用水的約5000萬至6000萬人構成了重大的健康危害。經常飲用含有高濃度天然......
砷是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污染物,威脅著世界各地的數以千萬計人的身體健康。人體主要通過飲用含砷的水和食用砷污染的食物來攝入砷。對于東南亞以大米為主食的人群,大米食用是人體攝入砷的最主要途徑。如何阻控砷進入水......
科學家們在進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發現,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這被稱為“碳失匯”問題或“碳黑洞”問題,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一個由中外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并在世界上首次證......
孫貴范在檢查砷中毒患者病情中國地下水砷污染風險地圖20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孟克哈日根嘎查47歲的村民吳智強帶著一身“怪病”,跑遍了當地和北京的十幾家醫院。他手掌上長著密密麻麻、大小不等像老繭一樣的肉刺......
瑞士《20分鐘報》8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飲用水中的砷瑞士和中國研究人員周四在瑞士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遭受砷污染的飲用水正在危害近2000萬中國人的健康。該研究成果還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志......
8月18至20日,由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主辦,新疆土壤與肥料學會、天津泰達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承辦的鹽堿土資源利用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召開。來自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部分省市土肥站、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