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記者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華峰團隊牽頭完成的胃癌前病變數據挖掘數字化平臺——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已初步建立,現處于平臺試用階段。據悉,該平臺由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胃癌前病變中醫精準醫學治療方案研究”項目資助建設。
胃癌前病變診治輔助系統效果圖
胃癌是一種普遍性高且致命的惡性腫瘤,起源于胃黏膜腺癌,其確診較多發生在晚期,預后較差。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因胃癌死亡的人數高達171萬人,僅次于肺癌,肝癌與結直腸癌,因此胃癌的早期診治對提高胃癌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該系統,潘華峰團隊收集、整理、分析胃癌前病變名中醫臨證資料,建立大數據庫,進行大數據挖掘,并凝練為名中醫特色的個性化診療學術思想、觀點、理法方藥,指導臨床實踐并用于傳承、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
根據研究工作需要,潘華峰團隊反復與廣東快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員探索,積極推進課題實施與應用。目前,該團隊已經優化設計數據輸入、輸出端口格式標準、文件方式、應用程序等,便于胃癌前病變名中醫臨證資料的自動化錄入、收集、整理和轉存,實現信息電子化、標準化、規范化,便于大數據庫的構建、存儲、挖掘和開發利用。
在系統功能方面,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可對自動導入的門診、病歷數據庫進行編輯、校對,指標統計、可視化呈現,實現對錄入數據字段進行聯合檢索,對檢索出的記錄導出用于統計分析。其中的數據統計與可視化法模塊可對全部或部分記錄,全部字段進行統計分析和繪制統計圖,從而實現病歷數據、診斷數據、治療數據的可視化展示。
潘華峰表示,此次中醫傳承數字化平臺的搭建,更突出信息化特色,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等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中醫藥系統地加入信息化行列進行有益探索,并以此平臺建設為契機,重點實現中西醫防治脾胃病互聯網化、大數據化,以期帶動中醫藥信息化的發展。結合線上中醫藥診療系統“線下首診、線上復診”,借助新技術推動本學科發展,促進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