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記者從廣州市科技局獲悉,2019年,廣州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大幅提升至第21位;城市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連續2年居全國第一;新認定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全國第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0億……
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過去的一年,廣州科創工作按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抓住“基礎研究”和“高新企業”兩頭,用知識創新和產業發展促進成果轉化,是廣州科創跑出“加速度”的關鍵所在。
科創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廣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和南沙科學城、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等“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加快建設。2019年前三季度,廣州全市GDP增長6.9%,比去年同期(6.3%)高0.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6.2%)、全省(6.4%)水平。
根據《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19年廣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中大幅提升至第21位。廣州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中的排名連續3年大幅上升,2017年位于第63位,2018年位于第32位,2019年躍升至第21位。而根據2018年《自然》雜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強排名,廣州居第25位。充分說明廣州的科技創新發展正逐漸得到國際權威機構的肯定。
目前,廣州已建成3100多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形成以科學研究平臺、技術研發平臺為主,創新孵化平臺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多層次、寬領域的創新平臺體系。去年新認定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居全國第一;國家級孵化器總數達到36家,年度考核評價優秀數量連續5年居全國前列。
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能力位列全國開發區第一,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9283家、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第一。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8.8%。目前,廣州共建有信息、軟件、生物、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業、綜合性高技術產業等6大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獲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等6個國家級示范城市稱號。
創新的主體是人。過去一年,廣州先后引進了蔣興偉院士、徐濤院士等16位基礎研究頂尖科學家及其團隊,以及李碩、胡志強等34個高水平科研團隊。目前,在穗工作的“兩院”院士98人,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598人。
基礎研究“筑高地”
基礎研究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根本,也是技術創新的支撐。近年來,廣州大手筆投入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斷涌現,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實現多點突破、群體性躍升。目前,全市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占全省69%)、省重點實驗室237家、市重點實驗室165家。
據了解,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再生醫學與健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4家省實驗室,以突破型、引領型重大任務攻關為主線,統籌廣州優勢資源,探索建立適應國家重大目標和戰略任務需求的運行管理機制,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
廣州已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系統性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市、區計劃投入資金約150億元,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動態寬域飛行器試驗裝置、人類細胞譜系、極端海洋環境綜合科考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力爭為前沿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重大需求問題研究提供長期、關鍵的科學技術支撐。目前,已啟動建設新型地球物理考察船、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等項目,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預研階段,正在積極籌劃動態寬域飛行器試驗裝置預研項目。
此外,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明顯進展。廣州力爭通過3-5年時間,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領域,單個項目財政支持經費1000萬元以上,首批已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新材料、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智能網聯汽車等8個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了飛行時間質譜儀器、電磁屏蔽膜、復印機有機光導鼓制造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
2019年《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出臺,著力構建以高水平實驗室為龍頭,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為支撐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持體系。2018年,廣州基礎研究占全社會R&D經費支出總額比重為12.44%,這一數據正在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與全省相比,全省該比重為4.26%,廣州高于全省8.18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全國該比重為5.54%,廣州高于全國6.9個百分點。
2019年,廣州市進一步與中科院深入研究籌劃,共謀共建南沙科學城和明珠科學園的重大長遠發展規劃。力爭將南沙科學城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城一區”主要承載區之一,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等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悉,2019年5月,廣州市與中科院在北京簽訂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合作協議。同年9月,明珠科學園項目正式啟動。
未來,廣州將站在更高的起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當地時間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啟動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此舉對海洋環境帶來的長期影響后果難測。盡管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在24日舉行的臨時記者會上表示,2023年度計劃排放約為3.......
7月6日,廣州召開了高質量發展看廣州——《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近年來,廣州推動建設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廣州現......
6月25日,我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廣州開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廠區建造。船舶預計2025年完工交船,投入海上作業。設計船長約103米、設計吃水排水量約9200噸,......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部營銷總監李燕明專訪禾信儀器作為科技創新型企業,始終專注、堅持為國家解決質譜儀“卡脖子”工程技術,在堅守質譜主業中不斷創新發展。5月26日,禾信儀器“國產首發誰與爭鋒......
5月15日下午,在廣州舉行的單藥3CL抑制劑(來瑞特韋)上市后臨床研究暨2023版小分子口服藥物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應用專家意見項目啟動會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目前在廣......
坐落于廣州風景秀麗的白云山麓、南湖之濱的廣州松園賓館近期備受關注。近日,曾參與松園賓館改建設計工作的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河說:“松園賓館是一件現代嶺南建筑佳作,這個地方代表了東文文化精髓。”......
2023年4月9日,阿斯利康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正式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雙方將加強在基礎醫學、轉化醫學、臨床醫學研究等方面合作,積極探索真實世界數據的收集與臨床應用,加速開發在呼吸......
4月6日,超長重力熱管技術應用評價暨成果發布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任組長的專家組對山西綜改示范區超長重力熱管技術應用示范項目進行了評價。專家組經過考察示范現場、審閱相關資料、聽取......
近日,廣州市南沙區被中國科協認定“全國科普示范區”。據南沙區科協介紹,南沙科普工作將以此次認定為契機,充分發揮“全國科普示范區”示范引領作用,協同“科創中國”試點建設,實施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等重點......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基礎研究的部署要求,著力構建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廣州市于1月25日印發《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未來五年,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