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04 09:46 原文鏈接: 應高度重視科普價值,有效助力“雙減”落地

      如今,“雙減”后的空間拿什么補位,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而科學普及對培養創新人才,助力國家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精準提供高質量科普服務,持續助力‘雙減’有效落地,真正發揮科普在助力人才培養、推動國家科技進步中的重要作用,還面臨很多現實困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及他擔任理事長的中國科普作協的同事花費很多時間去調研并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盡管75.4%的家長表示對政策支持理解,但仍有63.4%的家長表示對“雙減”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缺少明確預期,擔心政策落實效果,38.4%的家長對學校教學資源、教學質量存在顧慮,擔心難以滿足孩子的教育需求。

      2021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有效支持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但現實情況是,目前存在很多具體問題。首先是,科普的價值沒有得到學校和家長的充分重視,教育界落實政策的熱情并不高。

      很多研究都表明,科普在培養學生科學興趣、提升學生高階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雙減”政策的出臺,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多元發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辨能力和高階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地開展高質量學習。

      但實際上,受教育功利思想影響,學校、老師和家長等往往從功利的視角看待科普。中國科普所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期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青少年參加科普活動的目的多樣,但是,無論是父母還是青少年自身,都把功利性提高成績作為首要目的,從這一認知來看,科普的意義被低估,科普的價值大大折扣。

      另外,教師缺乏利用科技場館資源的動力和方法。學校出于分數和升學率的需求,往往會優先考慮校內課程安排,科普更多的是作為“見縫插針”的調劑品。教師對現有科技場館的情況了解有限,對利用科技場館促進課題教學沒有形成“慣性思維”,加上場館協調過程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還存在師生校外安全等風險因素,也沒有相關激勵措施引導,總體來看,教師普遍缺乏推動科普融入“雙減”的基本動力和方法。

      基于此,周忠和提出解決方案。首先,由教育部門牽頭,成立相關部門或機構,由專人負責統籌協調科普資源配置,科協組織做好各項服務對接。學校或教師有科技場館或科普資源需求時,可直接與該部門或機構聯系。作為協調機構,應充分掌握管轄范圍內科普資源可調度情況,優化科普資源配置,最大程度滿足學校、師生的科普需求。

      其次,科普界樹立主動、積極服務學校的鮮明意識,讓學校、家長、學生等充分認識科普的價值。科技場館等應主動和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積極溝通,結合課堂教學任務,設計展品及活動;應配合學校需求,組織豐富多樣的科普活動,邀請科學家、兩院院士及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走進學校,讓更多學校、師生近距離接觸科普,了解科普。

      同時,要推動科普產品在內容、形式、架構、運營等方面不斷優化升級,提升科普服務品質,更好滿足科普教育需求。

      最后,開展跟蹤研究,持續關注科普助力“雙減”的具體效果,分析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基礎性研究,為后期工作提供理論支撐。開展區域化探索,結合各地科普資源和學校科普需求,形成“一地一策”“一校一策”。

      周忠和指出,對于科普資源相對不足地區,通過手拉手等幫扶行動,利用流動科技館、線上資源等方式彌合科普資源不平衡現狀,通過專家指導提升欠發達地區科技場館科普能力,推動科普服務“雙減”真正落到實處。

    相關文章

    聚焦兩院|“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7院士聯名倡議,加強科普事業推進,讓民眾共享科技成果

    8月22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桂建芳、鄧子新、孫和平、丁漢、徐紅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等7名院士聯名發起倡議,號召......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攜手騰訊開展生態科普“云游”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騰訊推出系列科普活動,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創意形式,讓藏羚羊、大熊貓、東北虎、海南長臂猿、黃腹角雉等國家公園旗艦物種,借助騰訊天琴實驗室MUSEA......

    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逾2萬市民報名

    7月1日,由廣州市科協主辦的廣州科普開放日系列活動之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首期活動共有49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向市民免費開放,超過2萬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華......

    “科普使者”講好河南“創新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8.shtm......

    為青少年做有溫度的科普

    最近,C919完成首次商飛,神舟十六號發射成功,一件件科技盛事令人心潮澎湃,也點亮了廣大青少年的科學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

    科普,更要普及科學思維

    有人之所以會覺得物理枯燥,除了學科本身的嚴謹特質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第一次接觸物理時一般在小學、初中,未知的領域還有很多。但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把生物切片,每一個過程都是化學,把化學切片,每一個過......

    粵舉辦科普大賽講好“科普故事”激發公眾科學興趣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北京科協公示“2022優秀科普創新成果TOP10”入選名單

    按照北京市科協《關于征集“2022年北京市科普資源”選題的通知》要求,經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孑心》等10個優秀科普選題的創作作品為“2022優秀科普創新成果TOP10”(見附件)。現予以公示......

    做好科普需要新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普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同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做好科普工作必須立足我國國情,探索中國式科普新思維。具體而言,中國式科普新思維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強化價值引領。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