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陽光重現天空,江水平靜,不知不覺中,2012長江淡水豚考察已經23天了。”
12月3日,2012長江淡水豚科學考察活動目視觀察組員王振太,在考察日記上這樣寫道。
開始于今年11月11日的江豚尋訪之旅,目前已行至安徽省銅陵市。這次考察將歷時7周,覆蓋宜昌至上海水域,采用目測法結合聲學探測法,主要為考察江豚,評估種群現狀和棲息地狀況,并且再次尋找白鰭豚,考察隊員包括35名研究人員以及10余名船員。
據媒體報道,繼12月2日考察隊單日目測發現45頭次江豚之后,12月3日,在安慶―銅陵河段又目測發現40頭次江豚。
連續兩日的“親密接觸”并沒有給考察隊員帶來驚喜,對于前半段的科考活動,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副總指揮王克雄仍然對媒體表示“比較遺憾”。
生存現狀 條件不斷惡化 數量不斷減少
長江江豚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珍稀動物,它頭部渾圓、體形流暢,彎彎的嘴角像是掛著憨態可掬的“微笑”。但這令人動心的“微笑”很可能即將消失在長江中。
就在2012長江淡水豚考察啟程的當天,就傳來了壞消息。11月11日,湖南岳陽,一頭雌性江豚被攔腰劈成兩半,小腸外露。丈量發現,死亡的江豚長約1.4米,胸圍1米,是一頭成年江豚。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長江江豚死亡記錄總數已達39頭。
“整個情況是在不斷的惡化,條件不斷惡化,數量在不斷減少,所以我們不敢對這個考察結果有太樂觀的期望。”2012長江江豚科考隊副指揮長兼考察技術組組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這樣告訴媒體。
根據農業部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提供的數據,在2000年前后,長江里還有3000頭左右的江豚,到2006年只有1800頭左右。專家介紹,長江流域江豚種群下降的速率平均為6.4%,按此計算,目前長江內的江豚僅有1000頭左右。截至11月20日,科考隊已完成了第一階的科考任務,在長江干流武漢至宜昌630公里長的江段僅發現10頭左右的長江江豚。
安慶段水域受江豚“青睞”
“從武漢開始考察至今,一路上我們每個江段看到的江豚幾乎都比2006年考察時要少很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考察隊隊長王克雄表示。數據顯示,2006年,從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長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考察僅發現江豚700―900頭。據估算,當時長江江豚的數量約有1200―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種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2006年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以及歷史資料調查顯示,湖口以下的八里江江段和安慶江段都是江豚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12月2日,考察條件很好,考察隊從江西湖口出發,下午到達安慶鳳凰碼頭,共行船129公里,這期間考察隊員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欣喜地看到一個或幾個熟悉的黑色背影。
“短短一百多公里江面我們觀測到45頭次江豚,平均不到三公里就能看到一頭次江豚。”王克雄表示,這是11月11日考察活動開始以來單日觀測到江豚數量最多的一天。
他指出,安慶段長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基礎不錯,此外還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沙洲發育得好而且破壞少,沙洲附近是江豚很喜歡的活動地;二是這個江段的長江支流和岔道較多,這種環境也很適合江豚活動和捕食。
瀕危原因 江豚沒有天敵 人類活動是其最大威脅
作為目前長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江豚沒有天敵人類活動是其生存的最大威脅。專家預測,長江江豚每年以6.4%的速度在減少,如不抓緊保護,長江江豚將會在10—15年出現功能性滅絕。
王克雄指出,江豚的死亡無非就是四大原因,一種就是航運業導致的,另外一種就是漁業活動,尤其是非法漁業活動,導致江豚死亡,還有一種就是氣候 變化,氣候變化主要是導致水位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是在低水位的狀態,這樣的話會導致江豚擱淺,擱淺了之后,導致死亡,還有些江豚因為缺少食物也會導致死亡。
此外,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也破壞它們的記憶力等等。王丁強調,說到底,罪魁禍首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是我們人類的一些活動帶來的影響,對它們造成了傷害。而除了氣候改變等不可抗力,捕撈、航運等人為因素對江豚的危害實際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整個長江的生物多樣性都面臨著極大威脅
王丁對媒體表示,從某種意義上,長江已經不是一條純粹意義的自然河流,它在逐漸變成人工的渠道,那么比如說航運、灌溉,滿足各方面的需要,長江 的自然屬性正在逐漸地喪失。這樣下去,長江里面不僅僅是白鰭豚的功能性滅絕,也不僅僅是長江江豚可能會逐漸地減少,甚至最終消亡,而是整個長江的生物多樣 性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
保護措施 建立保護區也只是權宜之計
為了保護江豚,相關科研機構也展開了一系列救護活動。
在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豚類保護區,每天早上7點30分,45歲的丁澤糧準時為網箱里飼養的兩頭江豚送來早餐。老丁從小就隨父母在長江里以捕魚為生,政府禁止在這個江段捕魚之后,他成了一名江豚飼養員。
而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著長竹竿有節奏地擊打水面,不一會兒,江豚收到了開飯的訊號,一只只躍出水面,由遠處慢慢向喂豚工作人員這邊游來。銅陵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每天要喂四次江豚,分別在上午的8點多、11點多和下午的2點半、5點多,總共要喂80斤魚。
為保護江豚這一珍稀物種,從上世紀80年代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七個江豚自保護區。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豚類保護區工程師接受媒 體采訪時表示,最開始是在21公里長的天鵝洲長江故道里投放了5頭江豚,到目前已發展有40頭江豚的群體,每年都有3到4頭的小江豚出生,這是是到目前為 止,世界上對鯨豚類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范例。但專家指出,建立保護區有利于保護江豚,但同時也是一項權宜之計,作為長江的一個重要生態物種,江豚最終還是 要回歸長江大流域。
“退漁觀豚”或能雙贏
對于江豚的保護,王克雄提出了新的觀點“退漁觀豚”。
“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惡化,現在長江段完全以打漁為生的漁民已經很少了,收入也低。如果發展‘退漁觀豚’項目,讓漁民改行當長江導游,帶游客去 看江豚,其收入反而會增加,并且會形成退漁后生態越來越好、江豚越來越多、觀豚項目也越來越好做的良性循環。”據他介紹,今年7月,他們已經在江西試點了 類似項目。而在廣西欽州的三娘灣,游客乘船出海觀賞白海豚已經成為當地的著名旅游項目。長江口江豚聲音頻譜圖。本文圖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除署名外)“嘀嗒、嘀嗒、嘀嗒......”江豚的聲音原是超出人耳聽覺范圍的,但近日,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特殊捕捉和分析,得到了一段特別的音頻。“2024......
近日,第三屆“全民愛豚月”啟動儀式暨“數字江豚”成果展在武漢舉行。“全民愛豚月”由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水生所于2021年6月聯合發起,以每年野外長江江豚繁殖活動最為活躍的6月為期,保護長江......
江豚為鼠海豚科下的一個屬即“江豚屬”,廣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國長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研究認為江豚包含兩個種,即窄脊江豚(包括長江江豚亞種和東亞江豚亞種)和印太江豚(“寬脊江豚”)。長......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考察的成果,我國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被譽為“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數量為1249頭,相比2017年增長了20%多,首次實現了歷史性增長。在此次科......
農業農村部2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和長江十年禁漁階段性成效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在會上通報長江十年禁漁取得的階段性......
2月13日至15日,江西在鄱陽湖實施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成功將兩頭長江江豚從鄱陽湖松門山水域安全捕撈,遷至湖口南北港暫養基地。此次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是對鄱陽湖長江江豚的第五次外遷,計劃安全捕撈8......
12月28日,在中交集團舉行的“交筑·大國重器”媒體開放日上,記者來到目前國內在建穿越長江最深、水壓最高、直徑最大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江陰靖江過江通道項目,現場感受我國自主研制的國內直徑最大、性能最......
11月15日晚,一張江豚疑似被非法捕撈的圖片,流傳于多個網絡平臺。16日,湖南岳陽湘陰縣農業農村局向湘陰縣公安局發送了非法捕撈線索移送函。澎湃新聞了解到,目前岳陽公安機關正全力對該線索進行查實當中。江......
不久前,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江面考察階段全部結束,目前開始進入對考察數據匯總分析環節。此次長江江豚科學考察于2022年9月19日正式啟動,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
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第六天。今天(9月24日)13時,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隊在長江城陵磯洞庭湖口附近江面,發現較大長江江豚群體。現場畫面顯示,數頭江豚爭先躍出水面,在這群江豚里至少看到了兩對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