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27.shtm
“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后,我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又有了新的認識。”2月16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系上了正在英國倫敦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樊勝根。
?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正式發布,開篇即指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這是“農業強國”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2023年注定成為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元年”。農業科技界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農業強國是一個綜合性概念
樊勝根曾在國外從事農業經濟學研究30余年,并擔任農業磋商組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10年。在他看來,農業強國是根據國際比較得出的概念,應系統分析世界農業強國的基本特點和發展經驗,以幫助我們明晰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與特征,正視與農業強國的差距,明晰實現農業強國的路徑和制定規劃。
他告訴記者,世界主要農業強國普遍具有強勁的農產品供給能力,能夠充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科技發達,創新能力強,農業生產率水平高,產業鏈長;農民素質高、收入高;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擁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業跨國公司。
曾在國外學習、工作多年的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嚴建兵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國際上的農業強國有不同類型,既有綜合能力強的農業大國美國;也有擅長應用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生物技術的荷蘭、以色列等國家;還有資源稟賦好、農業現代化水平高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
“發達國家往往也是農業強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強國會把糧食安全問題或農業問題完全依托外部市場或第三方來解決。”嚴建兵認為,我國要建設世界農業強國,一定是依靠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來實現。例如,我國地理條件多種多樣,有的地方適合發展規模化種植,有的地方適合家庭農場;也有的地方適合發展種植業,有的地方適合發展畜牧業,等等。
“農業強國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第一時間通讀了一號文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振生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國建設的農業強國,首先應該保障作為13億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其次要考慮如何實現鄉村振興,讓5億多農村人口真正富起來;如何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走向高效率的現代化;最后,農業產業既要在國際上有一定競爭力,同時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更高收益。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村地區已經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歷史包袱,我們有能力、有基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從基本國情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9億農民、廣大農村不能富裕強大,國家就難言富裕強大。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看,農業提供的初級產品供給,農村的和美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和戰略保障。農業強不強,更體現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速度、質量和成色。從國際發展實踐看,世界上發展強大的國家,只要有自然資源基礎,就一定是農業強國。“農業強了,一個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陳萌山說。
差距依然顯著
我國農業經濟保持了60多年的高速增長,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樊勝根說,但也要清晰的認識到,我國農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水土資源短缺,且時空錯配;農業生產基礎薄弱和不可續。
他認為,與全球主要農業強國相比,我國農業生產仍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和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在農業生產率、農業產業鏈發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國際農業的影響力等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
此外,“由于全球食物供應的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有必要把我國農業生產的‘韌性’提高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樊勝根說。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農產品自給自足,不僅是保障一個大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對全球市場發揮了非常大的穩定作用。“這就是我的新認識。”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看來,“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資源約束嚴苛、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等問題的困擾,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仍處于農業強國建設的起步階段。”必須在尊重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大國小農”的現實,既要有效吸收借鑒國外農業強國建設經驗,又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道路,才有可能順利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
“我們與農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科技領域。”陳萌山說,像典型的農業強國美國、德國和荷蘭等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均超過90%,加拿大、美國、荷蘭、以色列和澳大利亞等國,勞均農業增加值是我們的10倍以上。
劉合光說,建設農業強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歷史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強國之路,要立足中國實際,遵循全球農業強國建設的一般規律,但不能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要始終明確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和重點難點任務,最終找到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實現路徑。
他建議,未來推進農業強國建設,需要在提升農產品保障能力、加強農業科技驅動能力、激活產業鏈條融合發展能力、增強農業產業組織發展能力等四個方面部署重點建設任務,不斷突破難點,不斷開拓農業強國建設前沿。
樊勝根則強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改革農業支持政策,實現產量增加、營養提升、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多重目標;加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從業者收入;加快培育壯大跨國企業,提升農業國際影響力。
科技強是關鍵指標
“農業科技的強在這里面是一個關鍵指標。”樊勝根說,要實現農業科技強,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首先,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遠遠不夠。我國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占GDP的0.6%~0.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比例。
其次,農業科研的方向也要改。應當從過去的以提高產量為主向產量、品質、營養并重轉化,并加強減排技術方面的研究。
再次,通過農業科研體制改革進一步讓科研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性,讓他們可以定下心來長期做研究,而不是搞“短平快”。
同時,我國大型農業企業的創新努力要加強。目前農業企業的科研投入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管理水平也有待大大提高。
過去100年來,農業領域發生了兩次重要的技術革命,第一次是矮桿化和化肥的使用,第二次是生物技術的應用。嚴建兵說,如今,農業在期待著第三次技術革命,應該抓住機會,注重農業基礎研究,提高農業科技實力。“要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三個不同的技術層面來全面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
康振生說,今年一號文件提到“支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他作為一名植物保護工作者,感到很欣慰。我國冬小麥主產區"一噴三防",是根據病蟲害發生種類和程度在小麥生長后期使用針對性的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等混配噴霧,達到防病防蟲防干熱風,實現增粒增重,確保小麥增產增收的一項關鍵技術措施。
康振生認為,這體現了政府借助科技手段加強農業病蟲害治理的能力在持續提升。不過,要實現病蟲害有效控制,還應當摒棄“重治輕防”的觀念。在作物整個生長過程中,貫徹全程綠色生產的理念,即在病蟲種群發展初期,要控早控小,后期實施“一噴三防”才能真正提高防治效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給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康振生說。
“一號文件提出了國家的需求、農業的需求,實際上也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出了科研工作的方向和任務。我們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康振生說。
“邁入新征程,我們必須再接再厲,著力化解大國小農與現代化發展銜接難題,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著力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之路。”陳萌山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604.shtm11月3日,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最新認證報告顯示,由中國光伏企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602.shtm今天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逝世十四周年紀念日。先生離開我們十四年了,他留下的“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601.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成功研制出百千瓦級自由活塞熱聲斯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600.shtm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學節”暨2023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科學節”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9.shtm近日,劉徽實驗室揭牌儀式暨首屆數學與應用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記者獲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8.shtm記者獲悉,歷經近兩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重點項目——五指山雨林廣場規劃設計于近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7.shtm10月30~31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協第六期高端學術沙龍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6.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5.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9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