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普通細胞,癌細胞將大部分的能量用于自我增殖。為此,它們必須啟動生成諸如DNA、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等新細胞構成元件的替代性代謝信號通路。
根據8月26日在線發布在《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由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項研究,用化合物破壞對這一代謝轉移至關重要的一種酶可以阻止小鼠體內腫瘤的形成。
論文的資深作者Matthew Vander Heiden及其他人過去曾證實癌細胞利用了該酶的一種特殊形式,稱作丙酮酸激酶,使得它們將能量集中到了建立新細胞上。麻省理工學院David H. Koch綜合癌癥研究所成員、生物學助理教授Vander Heiden說新研究表明能夠逆轉丙酮酸激酶的特性接近許多正常細胞中發現的形式的藥物具有治療人類癌癥的潛力,然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Vander Heiden 說:“公平地說或許激活丙酮酸激酶在推動腫瘤遠離允許它們有效生長的程序上有可能起一些作用。它是否真的會是一種有活力的藥物還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
改道
丙酮酸激酶控制了糖酵解其中的最后一個步驟,將一個葡萄糖分子分解生成細胞的能量貨幣——兩個ATP分子。在健康細胞中,糖酵解的最終產物,一種稱作丙酮酸的碳水化合物,進入到一條生成更多ATP的信號通路中。一種稱作PKM1形式的丙酮酸激酶引導丙酮酸進入該信號通路。
當細胞發生癌變時,它們會表達另一種稱作PKM2形式的酶。這一版本相較于PKM1相似物較少活性,通常被開啟。這種低活性使得糖酵解產物被轉移到構建諸如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脂肪酸等新構成元件的代謝信號通路上。
“正常細胞不需要建立東西,它們只需讓燈亮著。它們只燃燒能量維持事物運轉,而癌細胞則必須做這些以及建立新細胞,”Vander Heiden說。
這一發現提出了可通過促進丙酮酸激酶活性關閉癌細胞生長的可能性,促使細胞恢復正常代謝活動。
永遠
Vander Heiden和同事們從前證實提高PKM1的活性可將癌細胞恢復到正常代謝狀態。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想看看它們是否能通過藥物化合物迫使PKM2一直開啟,根本上將它轉變為PKM1從而獲得相同的效應。
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轉化科學推動中心的科學家們開發了幾種候選化合物。作為NIH化學基因組學中心的一部分,國家轉化科學推動中心一直致力于鑒別化學探針和潛在藥物化合物研究細胞中基因和生物化學信號通路的功能。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在實驗室培育的癌細胞以及移植人類腫瘤的小鼠中測試了兩種化合物。它們發現在治療小鼠中,腫瘤沒有生長。
“它似乎使細胞遠離了建立原料的程序,至只生成ATP的程序,”Vander Heiden說。
格拉斯哥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授Eyal Gottlieb說:“這是PKM2謎題令人感到興奮的部分,必定將在生物工業世界中告知未來的策略,進一步促進癌癥代謝領域的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化合物是通過鎖定PKM2至一種活性形式來發揮作用的。他們現在正致力于從分子水平上找到當這一開關發生時細胞內發生的事件。他們也正在開發小鼠模型來確定活性PKM2是否有可能縮小已建立的腫瘤。
原文摘要:
Pyruvate kinase M2 activators promote tetramer formation and suppress tumorigenesis
Cancer cells engage in a metabolic program to enhance biosynthesis and support cell proliferation. The regulatory properties of pyruvate kinase M2 (PKM2) influence alter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cancer. The interaction of PKM2 with phosphotyrosine-containing proteins inhibits enzyme activity and increases the availability of glycolytic metabolites to support cell prolifer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high pyruvate kinase activity may suppress tumor growth. We show that expression of PKM1, the pyruvate kinase isoform with high constitutive activity, or exposure to published small-molecule PKM2 activators inhibits the growth of xenograft tumors. Structural studies reveal that small-molecule activators bind PKM2 at the subunit interaction interface, a site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endogenous activator fructose-1,6-bisphosphate (FBP). However, unlike FBP, binding of activators to PKM2 promotes a constitutively active enzyme state that is resistant to inhibition by tyrosine-phosphorylated protein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small-molecule activation of PKM2 can interfere with anabolic metabolism.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殷武課題組發現,內源性哇巴因是一種能促進非小細胞肺癌抑制性免疫微環境的新內分泌激素物質。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博士生楊開勇與李子劍,殷武為通訊......
結直腸癌(CRC)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見癌癥[1]。腸道菌群和浸潤的免疫細胞是結直腸腫瘤微環境(TME)的重要組成部分[2],有研究表明,補充特定的細菌組分或通過藥物促進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
王潔主任委員主持會議(中國醫師協會供圖)近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2022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年會”在......
由于光動力療法具有選擇性高、療效顯著、副作用低等優勢,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包括皮膚腫瘤在內的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其中光敏劑、激發光和氧氣這三要素缺一不可。然而,水溶性光敏劑的生物利用度低、可見光對生物......
腫瘤微環境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性反應是導致T細胞免疫治療效果不佳的主要誘因之一,這些不利的微環境因素能夠誘導T細胞代謝壓力并損害線粒體健康,最終導致腫瘤浸潤T細胞(TILs)代謝紊亂及功能耗竭。已有報道......
為什么有些人抽煙喝酒、熬夜打游戲,不管怎么作也不得腫瘤,而有些人生活規律、飲食均衡,還是得了腫瘤,早早離世。是天生的命不好,還是運氣太差?2月3日,《科學-轉化醫學》刊發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腫瘤細胞的轉移擴散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從原發灶腫瘤脫落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被認為是腫瘤遠端轉移的“種子”。闡明腫瘤細胞轉移擴散的潛在機制,開發針......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的RNA測序方法,可以從小體積的冷凍腫瘤標本中獲得高質量的結果。他們在兩項臨床研究中證明了他們技術的成功,這些臨床研究分析了數十個腫瘤樣本,包括存檔的和新收集的,以了解它們對抗腫瘤......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楊悅課題組在國際知名的《柳葉刀》子刊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發表了題為:ThePrice,Efficacy,andSafetyo......
中新網廣州12月17日電(蔡敏婕陳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17日發布消息稱,該中心聯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4家中心共同完成了一項臨床研究。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證實輔助性FOLFOX方案肝動脈灌注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