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團隊,前排中間為張乾二。
張乾二院士采集組工作照
2012年5月,得知自己入選了這批中國科協組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我深感榮幸,同時又感到惶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術工作者,并沒有做出什么特別的事。一生只力求探索自然規律和追求科學真理,不管教學上還是科研上,都根據這樣的基本思想來進行工作而已。國家與人民給我這樣的重視與榮譽,我真是受之有愧!
我特別強調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的教授,更是要以上好課、培養好學生作為首要任務。真正要做好教學、講好一門課都是很不容易的,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應該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充實自己的知識面,形成自己的系統。如果教授只是單純做科研而不管教學,那他的科研也難以系統、深入,概括面也會太窄。教學與科研存在著互動關系,如果教學搞好了,能使科研更深入;同時科研上得到的成果,如果能回饋到教學中,就能很好地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我力求以教學為主、科研為基,爭取做到教學與科研相長。
我回顧了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出了點成果:第一是在角動量理論應用于多面體分子軌道上,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第二是置換群理論,包括后來的價鍵理論,以及共振論在化學上的應用等方面;第三是休克爾矩陣的圖形方法,根據分子的幾何構型可直接寫出分子軌道系數。這些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們一起互動研究,慢慢發展起來的。遺憾的是,由于自己的數理基礎不夠,很多工作沒有深入研究下去,沒能再做出更多的發展。
科學上的創新常常來源于對傳統理論的挑戰,以及對現實實踐的“反叛”。我們做理論研究的,更是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可能還要承受許多不解與質疑。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科學技術的應用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一個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是成就不了學問的。從事基礎研究,你絕不可能知道它將來會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 也不可能知道它會給你帶來多少的功名。你只有對研究有興趣,愛它、迷它,淡泊名利,才能無怨無悔地為它獻身。
我很以自己的教師職業為榮,盡力做好本職教學與科研工作,希望能為現在的年輕人留下一兩樣有用的工作,這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參與這次采集工程的人員主要有:林夢海、黃宗實、郭曉音、秦海妹等。其中,林夢海是我的第一屆研究生,和我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對我的學術發展、性格特點都很了解,而且她的專業基礎深厚,寫作經驗豐富。由她負責我這次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我感到很放心。她工作認真盡責,查閱檔案、資料、參考書,聯絡相關人員進行訪談,負責撰寫研究報告的大部分內容,這一年多來為了采集工作經常加班加點。
另一位撰稿人黃宗實是中文系出身,為了克服“隔行如隔山”的困難,他多次前往人事處、檔案館查閱各類檔案,采訪更是每場必到。在通讀了各類資料的基礎上,他在項目啟動初期就制定出年表大綱,并隨著采集采訪的進行不斷地修改與完善。他的文稿都用手寫,在修改過程中常要補充、謄抄,往往工作到深夜,手寫稿達數百頁。在初稿完成后,他更是發揮專業優勢,填補歷史背景空缺及遺漏。
我的助理郭曉音和助理工程師秦海妹負責本次資料的采集與數字化、編目,包括各類手稿、書信、證書、著作、檔案、傳記、報道等。我平時資料沒有進行系統的歸類與整理,她們從辦公室幾十年來堆積的各類文檔中,仔細翻閱、尋找挑選有價值的部分,再進一步復制、歸檔、裝袋、編號。這些都是非常細致繁雜的工作,她們要在完成課題組日常行政工作外,擠出時間來進行。所有訪談錄音共計三十幾個小時,文字整理稿多達三十七萬余字,這也是個費時費力的部分,都由郭曉音獨立完成。
我和采集組的幾個成員相處都非常融洽,他們遇到問題及時向我咨詢,研究報告與年表數易其稿,每完成一章后就送給我修改。由于我年紀大了,記憶力有所衰退,對往事的許多細節經常回想不起來,這給采集組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他們只能通過查閱檔案、采訪相關人員進行補充,共訪談了三十余次,還多次到福州物構所補充資料。采集到的資料、訪談到的線索,又常能激起我的回憶,這樣互相補充完善,循序漸進,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
目前,研究報告已接近完稿,我感到非常高興。報告中比較系統詳細地敘述了我的家庭背景、求學經歷、教學與科研工作等內容。在此,我對所有參與這次工程的相關人員的付出與辛苦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我的工作能給后人帶來一點啟發,也相信年輕人能走自己的路,創造出更好的業績!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和薩里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參與了一項國際研究合作,發現了由原子核分裂而造成的兩個碎片的角動量的產生方式。這些成果由Nu-Ball發表于《自然》雜志上,文章名為“核裂變中的角動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教授李朝暉、中山大學教授余思遠等合作,首次實現公里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
12月7日,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MappingTwistedLightintoandoutofaPhotonicChip”為題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世界上首......
光學微腔可以增強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基礎光物理和光子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通過建立波導模式與微腔高度局域模式的直接相互作用實現有效耦合,需要滿足相位匹配條件。然而,由于波導與微......
2013年7月,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團隊,前排中間為張乾二。張乾二院士采集組工作照2012年5月,得知自己入選了這批中國科協組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我深感榮幸,同時又感到惶恐。我只是一......
2013年7月,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團隊,前排中間為張乾二。張乾二院士采集組工作照2012年5月,得知自己入選了這批中國科協組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我深感榮幸,同時又感到惶恐。我只是一......
2013年7月,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團隊,前排中間為張乾二。張乾二院士采集組工作照2012年5月,得知自己入選了這批中國科協組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我深感榮幸,同時又感到惶恐。我只是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軌道角動量(OAM)光子的量子頻率轉換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OAM單光子、OAM......
中科院院士張乾二早年師從盧嘉錫教授,打下了扎實的結構化學基礎,并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制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參加唐敖慶教授舉辦的“物質結構”研討班,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