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8-29 10:05 原文鏈接: 張俊華:淺談科學技術的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更加明確地指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科技作為供給側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亟須科學技術打造新引擎、提供新驅動、培育新動能、注入新活力。作為創新驅動戰略源頭和動力的研究所應堅持以科學技術為供給,鼓勵和推進基礎研究成果的社會共享和社會貢獻率,強化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將一流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技術開發研究結合,建立以一流研究機構和一流企業為依托、以一流基礎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的人才隊伍為主體的科學創新研究中心,高度重視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鼓勵科學家面向應用開展創新研究,大力促進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大力提升科技對經濟的供給質量和效率,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求,在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鞏固和提升地方支柱產業水平、攻克產業核心技術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科技供給的不足與供需脫節

    面對日益增長著的科學技術需求,科學技術的供給仍顯不足,科學技術的供需脫節現象依然存在。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高質量、高效率的科學技術供給體系的建設仍有待完善,完整科技供給鏈和價值增值實現鏈的鍛造仍有待加強。

    究其原因,從科研的目的和任務來看,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有的科技人員更多地關注世界科技前沿,偏重基礎和理論,而關注經濟與產業建設較少,聚焦開發與應用偏弱;從科研立項開始,就重陽春白雪,輕下里巴人,重高、精、尖,輕、短、平、快,科技供給失衡,導致嫦娥飛月成功與國人境外瘋買馬桶蓋的現象并存。

    從評價體系看,研究所評職稱注重科技人員論文數量與質量、注重論文的影響因子、注重承擔科研課題的分量,而較少以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作為評價依據;對科研成果評價多數以論文形式結題,較少以科技成果最終用戶的評價和運用作為結題方式,導致科技人員追求論文的高質量、高影響因子,而忽視科技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供給作用。

    從研究所激勵機制看,從事開發研究、中試研究的科技人員收入未必與其付出呈正相關關系,而承擔的不成功概率與風險較大,做基礎的、做理論的經濟收入也不低,而且受到更多的重視和尊敬。

    科學技術在立項源頭,供給動力有所不足;科學技術要轉移轉化,供給鏈有薄弱環節;科學技術在評價過程,供給激勵尚待加強。這些現象和情況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率高質量供給。

    強化科技供給的對策與措施

    首先,在科技創新上要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兩見效。一手抓提升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夯實科學基礎,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搶機遇、爭優勢、占據主動,增加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一手抓開發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瞄準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短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瓶頸,打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科技立項既要瞄準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又要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組織優勢力量積極參加到諸如&ldquo;中國制造2025&rdquo;等計劃中,變科學技術為現實生產力。

    其次,在評價體系上完善以推動為科學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的科學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與崗位職責相結合、相適應,針對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科技服務等不同崗位,厘清職責和主攻方向,健全分類評價標準;在科技成果評價指標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的權重,對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科技人員與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在晉升職稱、經濟待遇等方面一視同仁,評價產業化應用人才時不應過分強調理論文章,而應注重其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的作用和為經濟發展服務所實現的價值。

    第三,在科技供給鏈上著重解決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薄弱環節,重點加強中試工作,建立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中試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集成產學研金的力量,強力推進科技轉移轉化;大力推進和落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強化科技服務網絡等工作,切實做到將國內優勢的科研力量與強大的生產產能有機結合起來,把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結合起來,彰顯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供給的乘法效應。

    第四,在激勵機制上整合創新資源,確立和實施有關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科技中試的財務管理辦法,細化、實化有關獎勵制度,讓財務制度和經費使用更好地為科學家從事科技供給的創造性活動服務,尤其是在科技人員清正廉潔意識、自信心、自覺性日益增強提高的形勢下,更要明晰政策界限,以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科技開發、產業服務、投智創業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供給活力,真正做到科盡其能、技盡其用。

    相關文章

    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部分......

    糧食供給側改革,將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當前中國的糧食市場上,各種食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近日,在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

    質檢總局開展促進農產品出口及供給側改革宣講活動

    9月22日,質檢總局促進農產品出口及供給側改革宣講活動的首次宣講會在大連舉行。宣講活動由質檢總局動植司牽頭組織,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優秀企業代表組成宣講團,通過向廣大農產品企業介紹促進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

    鋼鐵去產能:消弭過剩產能鋼鐵業取道智能

    今年G20峰會再次將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拋上議程。9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杭州峰會開幕式上重申“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目標,并強調“中國在去產能方面力度最大、措施最實,說到......

    張俊華:淺談科學技術的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更加明......

    張俊華:淺談科學技術的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更加明......

    發揮檢驗檢測機構橋梁紐帶作用

    供給側改革著力于有效供給,旨在通過建立有效制度供給,支持有效產品、服務供給,激活全要素生產率。檢驗檢測行業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質量基礎,是聯結供給、需求兩側的橋梁和紐帶,通過推動產品質量提升,改善......

    韓長賦:從九個方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30日在吉林省吉林市召開的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上說,上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重點工作進展順利,接下來要突出抓好九個方面,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表示,要加快提高農業......

    王守偉:食品行業面臨不平衡局面需推進供給側改革

    6月14日,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京召開。北京食品研究院院長王守偉在主題為“風險交流與食品安全”的分論壇上表示,我們國家用三十年的時間演繹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食品工業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經歷......

    深圳市以高標準認證認可推動供給側改革走出一波大行情

    6月8日,記者參加了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召開的2016年紀念世界認可日主題活動座談會,很明顯,與會的企業代表最關心的是如何取得“深圳標準”的標識。“政府能積極推動深圳標準認證其實對企業來說有很大作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