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3-04 10:45 原文鏈接: 張成崗:與腸道微生物對話

    張成崗

      2月24日清晨,呼吸著北京的早春清冷的空氣,張成崗驅車前往河北省保定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定監獄,打算與那里的管理者討論一下“菌心說”與預防犯罪相關研究的事宜,為下一步研究作準備。

      “菌心說”是張成崗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認為人體內存在的菌群決定了身體甚至心理的狀態。“我還記得是2013年12月19日凌晨三點多,‘菌心說’三個字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張成崗回憶道。這個概念與人們常識中的“腦心說”截然不同,“菌心說”的觀點認為人們的所想所需主要是腸道菌群的需要,后者則認為這些來自大腦。

      “我認為,大腦決定的是智商,而腸道菌群則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們的情商。”這項研究成為張成崗科研生涯的新起點。

      關于自己的試驗

      張成崗的頭銜是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電磁與激光生物學研究室主任、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2010年之前,他一直從事著生物學和西醫的相關研究:電磁輻射、腦電波、缺血性腦損傷、高原低氧、基因組、生物信息學、認知心理學……

      2010年,張成崗在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實驗室中共有10篇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SCI)發表或接受。但這并沒有帶給張成崗更多的喜悅。因為在2010年年末,他因為肥胖導致空腹血糖持續升高,被確診患有Ⅱ型糖尿病。

      這對毫無家族遺傳背景的張成崗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暫時放下了手上的研究開始反思,為什么從事醫學研究的自己卻沒有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么如何為公眾帶來健康?“當時,我真的在考慮,我的研究到底為了什么?發表了那么多論文是為了什么?難道發更多的論文就是為公眾服務?”

      在痛定思痛后,張成崗決定尋求一條真正有益于大眾身體健康之路。他開始遍尋資料文獻,看到2004年華盛頓大學就有科研人員開始了關于腸道菌群與人體的研究,并打算用自己的身體做試驗,通過改善腸道菌群狀況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我從市場上購買了多種有助于減肥或節食的藥物、食品等,自己當小白鼠進行減肥試驗。”

      出乎意料的是,大約經歷了半年左右的時間,張成崗成功減重40斤,而且在這期間并沒有出現工作效率降低的情況,反而精力充沛,空腹血糖也從超過8控制在6以內,且不依賴降糖藥。

      “健康”來得如此突然,這讓熟悉張成崗的同事們好奇心大起,不少人前來咨詢。于是他向周圍也有類似煩惱或者希望減肥的同事和朋友介紹了自己的方法——柔性辟谷。“柔性辟谷與傳統辟谷不同,后者是水米不進,完全斷食,或者只喝水而沒有其他的能量補充。但是柔性辟谷不同,是使用由多糖和膳食纖維等益生元組成的‘飲料’,用來替代正餐,然后只喝水、不吃飯,可以正常工作和休息。人們可以在每日三餐時間服用,也可以在感覺餓的時候服用。”張成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這種“飲料”的原理并不復雜。張成崗認為,人們感覺饑餓其實都是腸道菌群在作祟,它們在需要食物進行繁殖的時候就不斷攻擊胃腸道,進而形成“要吃飯”的欲望。如果可以“喂飽”這些菌群,不讓它們繼續攻擊胃腸道黏膜,人則不會感覺到饑餓,同時在需要能量代謝時可以調動體內多余的脂肪,達到減脂的目的。柔性辟谷“飲料”就是腸道菌群的食物,讓胃腸道內的菌群能夠減少或消除人體的饑餓感。

      因為在人體的腸道中,90%的菌群集中在大腸區域,但是進入人體的食物則在小腸中被消化,并完成營養物質的吸收,剩下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大腸的腸道菌群利用這些食物殘渣以及腸道脫落細胞和人體不能分解的多糖和膳食纖維等作為食物進行繁殖。如果腸道菌群不能正常繁殖而滯留在腸道,就常常會出現便秘等情況。”張成崗解釋說,“但是多糖和膳食纖維是人體不需要但胃腸道急需的能量。”因此在服用“飲料”期間,其中的多糖成分可以將胃腸道內特別是大腸中的菌群“安撫”好。

      開始,加入柔性辟谷的人也將身體的變化隨時反饋給張成崗,后來當使用柔性辟谷的人群增多時,張成崗開始了記錄。而在有嚴格隨訪記錄的人之中,有人的三高癥狀消失或者緩解了,更有人戒掉了20多年的煙癮。

      伴隨質疑前行

      正是來自各方的正面反饋,給了張成崗信心。在2013年國慶節期間,他在科學網發表了一篇名為《迄今為止我最為意外的科研成果——解決了便秘、肥胖等問題》的博客。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文章下面的回復中大多數人將其與張悟本畫上等號。

      面對質疑,張成崗不急不躁,他耐心地回復了這些疑問。“大概過了十幾天,質疑的留言慢慢變少了,因為他們發現從邏輯上‘菌心說’的理論并無不妥。”但也正是這些質疑,讓張成崗意識到,如果想得到現代醫學體系的認證還需要數據作支撐。

      于是,他開始尋找醫院,希望先從醫院打開突破口,并與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北京軍區總醫院、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北京京東中美醫院陸續展開合作。今年,中美醫院還專門增開了減肥門診。得到了醫療機構的認可,這讓張成崗感覺這項研究又推進了一步。

      2015年5月,張成崗用中文在國內的《災害醫學與救援(電子版)》雜志發表了“柔性辟谷”的論文,從遇到災害的角度提出使用替代性食品可以為救援人員和等待救援的人的腸道菌群提供能量,緩解或消除饑餓感。同年12月,張成崗用中文在國內的《科技導報》雜志發表了“菌心說”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他的學術思想。“我這樣做還為了將‘菌心說’的概念留在中國,搶在國外研究之前。”張成崗說,“這是我的博士后導師賀福初院士教導我們的,能爭第一的絕不爭第二。”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頻頻見諸于國際期刊,國內外關于腸道菌群的研究也從最開始的與消化健康和肥胖之間的關聯,延伸到免疫系統,癌癥,甚至是下一代的健康。腸道菌群從“冷門”一路直沖上了熱門研究領域。就在2015年,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Jeffrey I.Gordon因其獲得了“引文桂冠獎”,而被當時的輿論認為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他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于腸道菌群的研究,揭示了人與腸道微生物間的復雜關系,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營養不良、肥胖癥、糖尿病等疾病息息相關。而今年的2月19日,最新一期出版的Science雜志也有多項成果,其中包括營養不良是如何影響腸道菌群,腸道真菌分解生物質以及通過分析細菌的酶來發現新型抗生素。

      張成崗一邊加快研究速度,希望讓自己的研究早日出現在SCI上,一邊拓寬腸道菌群與人體的相關性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一切似乎豁然開朗了,“腸道菌群的研究為中西醫提供了一條新路。”張成崗不無感慨地說。

      腸道菌群研究為中西醫搭起一座橋

      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中,對于腸道菌群的醫用早有記載。早在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就記載了雞矢白、雄鼠屎、燒犬屎、馬屎、牛洞(稀牛糞)等動物糞便入藥療疾的方劑。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其中動物糞便入藥據統計也多達51種,涉及禽、獸以及包括人在內的32種動物。而在《肘后備急方》中,也曾經記載了人類利用人新鮮糞便或者發酵的糞水中的物質治病的先例。“雖然中醫最先利用腸道微生物治病,但卻一直不知道原理是什么?而在西醫中,雖然早就發現了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存在,但卻不知道它們的用處。”張成崗告訴記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于微生物的認識也是螺旋式上升,中西醫對于微生物菌群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終于慢慢匯合。“從遺傳學上講,學術界認為人擁有兩套遺傳系統,其一是人類基因組系統即第一基因組,其二就是人體共生微生物菌群系統即第二基因組。當孩子出生時,母親產道的細菌和初乳中的細菌都成為孩子腸道內菌群的基礎。”張成崗解釋道。而這或許也是解釋為何一家人口味越來越像的原因。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證實,人類浪漫的示愛行為——親吻實際也是在傳遞微生物,而且達到10秒鐘交換8000萬個細菌。“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愛情的產生是腸道菌群在尋找另一個可配對的菌群的過程。”張成崗笑談道。這個結論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微生物菌群確實與心理活動有關。

      2014年11月,科學雜志《藥物強化性食品雜志》電子版上刊登的一篇論文稱,腸道內的細菌會給睡眠和精神壓力帶來影響,所以腸道細菌與大腦和神經系統有很深的聯系。論文作者雷奧·高蘭德博士證實了腸道菌群會通過刺激免疫系統,分泌荷爾蒙和神經遞質來影響人類的記憶和認知能力等大腦活動。

      由此,張成崗想到或許可以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進而調節人類成癮的疾病甚至犯罪意愿。“我在考慮,或許犯罪也是一種慢性病。因為很多人反映在實施罪行的一剎那大腦一片空白,但手上的動作卻沒有停止,最終釀成慘劇。那么是什么支配了那一刻人體的動作?”張成崗提出思考。這也是他去監獄尋找合作的目的。

      下一步,張成崗希望更多人了解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未來對于慢性病的調理不再是依靠藥物,而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從今年開始,醫生需要規范培訓,我希望關于腸道菌群的常識可以納入規培當中,讓更多的醫生了解,讓更多的百姓受益。”張成崗談及對未來的期許時說道。

    相關文章

    腸道微生物會讓人愛上運動嗎?

    意志力可能是把人從沙發上拽起來鍛煉的關鍵,細菌則可能為此“推了一把”。近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是導致鍛煉欲望差異的關鍵。美國科研人員集中研究了特定的微生物分子,這些分子能刺......

    植物提取物調控肉雞腸道健康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家禽營養研究團隊聯合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品質控制與多組學技術創新團隊,在植物提取物調控肉雞腸道健康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Food&Functio......

    揭示枸杞多糖可調控腸道微生物發揮降血糖作用功效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曾曉雄教授課題組與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曹有龍研究員團隊合作在CarbohydratePolymers發表了題為“Thepolysaccharidesfromthefr......

    原來腸道也必須吃東西!腸道微生物到底影響了哪些基因

    胃腸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代謝和營養中起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群落的改變與許多腸道疾病有關,包括癌癥、肥胖和各種腸道疾病。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

    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白唇鹿腸道微生物組成及生態過程研究

    白唇鹿(Cervusalbirostris)是鹿科(Cervidae)白唇鹿屬(Przewalskium)下的唯一物種,僅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是青藏高原特殊地質地理條件下形成的特化種。自20世紀60年......

    麝科動物腸道微生物組成及功能季節性波動研究獲進展

    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和馬麝(M.chrysogaster)是全球瀕危物種,為減少野外麝科動物被捕殺,可持續利用天然麝香資源,進而促進野生麝有效保護和種群恢復,1958年開始我國......

    原發性高血壓與機體腸道微生物代謝通路的改變相關?

    最近有研究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高血壓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動態血壓(ambulatorybloodpressure)是否與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有關,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清楚;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

    Cell子刊:益生菌可減緩急性和慢性腎臟疾病進展

    近年來,益生菌已被證明能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廣泛存在于人體胃腸道中,在維持健康的微生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干酪乳桿菌張(L.caseiZhang)是一種從中國發酵酸奶樣品中分離得到的益生菌,具有耐酸性、耐......

    反復錯誤使用了這個詞語33次這篇文章(IF=10)撤回更正

    帕金森病(PD)中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已被反復證明。然而,關于此類改變是否先于疾病發作以及它們與PD的風險和前驅標志物的關系知之甚少。2020年5月22日,Christian-Albrechts大學Se......

    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中的大多數細菌竟可以遺傳?

    大多數研究已表明,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生活在我們腸道中不斷變化的細菌“雨林”---主要受我們的生活方式影響,包括我們吃的東西或我們服用的藥物。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遺傳成分發揮的作用比人們曾經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