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骨骼、脊柱及骶髂關節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進行性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 主要侵犯中軸關節,病變特點為椎間盤纖維化及其附近結締組織鈣化和骨性強直,骶髂關節炎為其病理標志及早期病變,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 曾被認為男性多見,現有報道指出本病在兩性分布上基本相等[1]。我國的發病率約為 0.3%[2]。本病多呈沿脊柱上行性發展,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逐漸累及腰、胸、 頸椎,最終形成強直性脊柱炎后期特征性駝背脊柱活動受限姿勢。臨床表現多為炎性腰背痛、僵硬、活動受限,亦可有外周關節炎、 肌腱端病、眼炎及其他關節外表現[3]。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癥狀為骶髂關節部位的疼痛,于活動后疼痛明顯加重,休息后無明顯緩解,對于該類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骨盆平片以及脊柱全長的正側位片以及HLA-B27,如果有明顯的骶髂關節炎癥,HLA-B27陽性基本就可以明確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部位的疼痛往往容易被誤診為腰部疼痛,擬診為腰椎椎間盤突出或者腰肌勞損等骨科疾病進行治療,所以對于出現骶髂關節疼痛的患者必須進行骨盆平片以及脊柱全長的正側位片以及HLA-B27的檢查,骨盆平片出現明顯的骶髂關節炎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必備的影像學標準。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尚無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通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控制癥狀并改善預后。治療原則:抓好早期治療,控制中期發展,改善晚期癥狀,矯治障礙關節。
一、非藥物治療,對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需要早期進行宣教,告知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糾正不良的坐姿和站姿,也可以結合一些不一定物理治療,對預防強直性脊柱炎的發展和復發有著較大的意義。
二、藥物治療: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改善病情抗粉絲藥、 生物制劑、單純鎮痛藥、糖皮質激素等。
1、非甾體類抗炎藥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疼痛和晨僵 的一線藥物,可迅速改善患者癥狀,增加患者 活動范圍,但不能控制病程進展。無論急、慢性, 早、晚期均可應用。
2、抗粉絲類藥物可緩解、改善病情, 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或減緩病變的組織器官遭到破壞。目前國內常用的治療方案就是非甾體類藥物聯合抗粉絲類藥物治療。
3、激素類藥物,此類藥物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能迅速改善關節疼痛、腫脹
癥狀。對于部分患者對非甾體類效果不好,而
抗粉絲藥物又未完全起效時,可使用小劑量激素治療。生物制劑:生物制劑與上述其他藥物相比起效快,副作用小,比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不僅可在1-2周起效,快速減輕癥狀,改善功能,還可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學進展。但是價格昂貴,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對經濟條件欠佳的患者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4、外科手術治療:對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晚期患者,出現了明顯的髖關節膝關節強直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考慮外科手術干預,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多年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后本人體會,目前強直性脊柱炎缺乏規范、統一的病因病機、診斷標準;治療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藥物雖呈多樣化,但缺乏藥物長期療效研究依據,而且多在治療的同時給患者帶來不良反應。在治療方面,可向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向發展,
并配合適當正規的功能鍛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的輕重、并發癥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年齡以及需求以及患者的經濟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為每個患者提供科學、合理、適當的治療方案,最大可能地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 , 葛寶豐 , 徐印坎 . 實用骨科學[M]. 北京 :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1644-1651.
[2] 丁昌偉 . 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 現 代醫藥衛生 ,2013,29(17):2628-2629,2647.
[3] 李鶴 , 周學龍 , 王明杰 , 等 .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藥 治療概況[J]. 粉絲病與關節炎 ,2015,4(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