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1例病例均為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4.64±10.57)歲;發生假性動脈瘤的時間為術后1~3 d,平均(1.48±0.75)d。同時選擇以前使用手術治療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3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齡33~71歲,平均年齡(55.37±11.28)歲;發生假性動脈瘤的時間為術后1~3 d,平均(1.51±0.82)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生時間等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查方法兩組患者均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noline G50彩色超聲診斷儀對患者的股動脈進行檢查,探頭的頻率選擇4~7 MHz。將探頭置于患者的股動脈病變處,首先使用二維超聲對無搏動性的腫塊進行探測,并對腫塊的內部回聲情況、腫塊的大小以及腫塊與股動脈間的關系進行檢查,對血管間是否存在破口進行檢查,同時對瘤體壁的回聲情況以及腔內的回聲情況進行觀察。然后再進行彩色血流顯像檢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患者的股動脈破口處的血流情況,并檢測破口處的血流參數。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主要位于股淺動脈以及股總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股動脈破口處于收縮期血液流向瘤腔內,舒張期患者的血液由動脈破口處流入至瘤腔內,血液在腔內循環往復,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表現為紅、藍相間的渦流。
1.3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均給予壓迫治療以及超聲引導下凝血酶注射(UGTI)治療,超聲檢測發現瘺口中心后,尋找瘤體的頸部,并在患者的體表做好標記。首先對患者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進行壓迫治療,以患者的體表標記的中心進行壓迫,使用手指進行壓迫,對患者的血流通道中心進行加壓,調節適當的壓力,以既保持股動脈血流通暢,又可以阻斷通道血流為宜,給予患者持續壓迫2 h后,緩慢減壓,直至不加壓時患者的血流雜音消失為止。壓迫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如果患者的血流信號消失說明治療成功,使用彈力繃帶對患肢進行加壓,并對患肢進行制動。如果不成功,再次進行壓迫,兩次壓迫不成功的患者,在超聲監視下,向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瘤腔內注射含500 U凝血酶的生理鹽水1 ml,并使用彈力繃帶對患肢進行加壓,并對患肢進行制動。治療后1個月進行復查,觀察患者有無復發。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傳統的手術治療。
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成功率、術后復發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出血、栓塞、感染等。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31例患者中,23例患者壓迫治療成功,8例患者注射凝血酶后治療成功,成功率為100.00%;所有患者術后無復發,并且均無并發癥的發生。對照組31例患者中,31例患者手術治療成功,成功率為100.00%;術后3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9.68%;術后1例患者發生出血,2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1例患者發生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12.90%。兩組患者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假性動脈瘤(PSA)是指患者的動脈管壁受到外傷后,血流由傷口處流出,并被周圍的組織包裹而形成的囊性瘤體。假性動脈瘤患者的瘤體的囊壁內無血管結構,僅僅是血腫肌化的瘤壁,而瘤體內則充滿了血液。傳統的治療為手術治療,但患者受到的傷害比較大[1]。
假性動脈瘤是臨床上一種十分不穩定的疾病,如果發生意外會對患者造成十分嚴重的并發癥,包括大出血、肢體缺血以及動脈閉塞等。而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主要與患者自身的血管硬化程度、介入治療時所使用的動脈鞘大小、術后患者的抗凝方法、手術操作者的熟練程度以及術后患者制動情況等因素有關[2]。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對假性動脈瘤的瘤體大小、血管破口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破口處的血流情況等進行觀察。同時,給予患者壓迫治療并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時,可以在超聲的監視下,向患者的瘤體腔內進行凝血酶的注射[3]。本組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股動脈假性動脈瘤診治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