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周圍血管疾病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目前有CT、MRI及血管造影一系列的診斷方法為明確診斷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由于儀器和檢查價格昂貴或有一定的創傷,廣泛應用受到限制,當前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的應用,對周圍血管疾病的無創性診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不僅可以直接顯示血管病變的解剖結構上的改變,如解剖變異、血管壁厚度、斑塊大小、殘留管腔內徑等,同時還能提供豐富的血液動力學信息。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不僅能夠確定周圍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范圍,診斷動脈瘤(真性、假性、夾層)動、靜脈瘺、靜脈血栓與瓣膜功能不全,亦可對周圍血管疾病術后和藥物治療后進行監測。總之,在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方面,超聲多普勒檢查已向X線血管造影術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9月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患者173例,男92例,女81例,年齡40~83歲,其中40~50歲組30例,51~60歲組55例,60歲以上組88例。癥狀主要為頭暈、頭痛、肢體乏力,既往有腦血管病史50例,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11例,20例患糖尿病,52例患高血壓、高血脂。常規體檢20例。
儀器設備:檢查使用ALOKA 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
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雙肩墊枕,頭頸盡量仰伸使頸部充分顯露,頭轉向被檢查的對側。先右側后左側從頸根部開始橫掃,自下而上依次檢測無名動脈、右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RCCA)起始段及頸內、外動脈(RICA、RECA),左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LCCA)起始段及頸內、外動脈(LICA、LECA);縱切面采用后前位掃查,從頸根部開始縱掃,探頭逐次向上移動,顯示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部和頸內、外動脈。
分別測量以下數據:CCA、ICA及ECA的內徑;CCA在分叉前2cm處測量;ICA、ECA在分叉后起始端以遠1cm處測量。
結 果
173例患者中,有147例患者血管受累。其中單純內壁增厚56例(32.5%),二維超聲表現為動脈內膜不規則增厚、不光滑,輕度局限性隆起,頸動脈IMT>1mm,分叉部IMT>1.2mm,增厚的內膜回聲偏低或中等偏強。內膜不規則增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53例(53.6%),二維超聲表現為動脈內膜不規則增厚、不光滑,輕度局限性隆起,內壁見強回聲或低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后方可伴聲影,未見明顯管腔狹窄。多普勒檢查Vmax、Vmin正常。內膜不規則增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頸內和(或)椎動脈阻力指數增高38例(21.9%),未見明顯管腔狹窄,多普勒檢查Vmax、Vmin正常,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阻力指數>0.7。頸動脈檢查正常26例(15.0%)。
討 論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隱匿性過程,其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冠心病、吸煙、炎癥及慢性感染、肥胖及種族、年齡、性別等,文獻報道,動脈粥樣硬化多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和絕經期后的女性,在成年人,每10年發病的危險性增加2倍,男性危險性大于女性,黑人的發生率較高。
動脈粥樣硬化常累及大、中動脈,尤其是主動脈的分支,早期僅表現為脂質條紋形成,內膜彌漫或局限性增厚,上述病變可自然消退或發展擴大,脂質增多,纖維組織增生,壞死,鈣化,造成動脈壁正常3層結構消失或破壞,血管內壁增厚、斑塊形成,管腔狹窄或閉塞。
斑塊與其附近的血管壁硬度不同,在血流沖擊或血管壁痙攣因素作用下,斑塊周圍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栓,繼而破裂形成潰瘍,其碎片脫落進入靶器官內造成相應的動脈栓塞,最終導致缺血性疾病的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可以視為腦梗塞的前兆,積極的臨床干預有助于穩定斑塊、預防血栓的形成、血管狹窄及閉塞。頸動脈位置表淺,沒有氣體和呼吸的干擾,有利于多普勒超聲檢查。高分辨率超聲具有無創傷、可重復性好,筒單易行,實時成像,形象直觀,方便、實用的優點,能清晰顯示頸動脈的解剖結構,配合彩色多普勒顯像,檢測血管壁狹窄程度、根據斑塊回聲區分軟斑及硬斑,提示斑塊的穩定性,預測發生腦卒中的危險程度,并同時動態觀察頸動脈斑塊的變化,以評價內科降脂藥物的治療效果,預防和干預某些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較好的臨床運用前景,已被臨床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為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提供一項無創、簡便、重復性好的方法,為腦血管病的預防、治療提供依據,但超聲診斷結果與操作者的經驗技巧及主觀判斷有很大關系,不同操作者或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時間對同一患者的判定會有很大差異。因此,加強對頸動脈硬化二維聲像圖及多普勒表現的認識,提高操作技巧,并對超聲影像診斷實行標準化是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應用價值的關鍵。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及血流顯像對頸動脈病變可清晰、直觀的顯示,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由于超聲檢查所具有的無創傷性及操作簡便的特點,可作為頸動脈病變診斷的首選檢查方法,并可追蹤觀察治療后的改變及自然轉歸,評價療效,但其診斷結果與操作熟練程度及探測手法關系密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提高其診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