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尤其在高血壓患者,發病率較高。隨著影像學技術發展,彩色多普勒超聲及血管回聲跟蹤技術為臨床診斷及臨床評價血管彈性提供了新的手段。為探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硬化的診斷方法,我們對我院從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的100例高血壓頸動脈硬化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我院從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住院受檢者。100例高血壓患者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43~82歲, 平均年齡(64.2±3.1)歲。合并有糖尿病31 例, 合并有腦梗死27 例, 合并有冠心病21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根據患者有無斑塊分為無粥樣硬化斑塊組和有粥樣硬化斑塊組,其中無粥樣硬化斑塊組48例,有粥樣硬化斑塊組52例(硬斑組23例,軟斑組16例,扁平斑組11例)。取門診健康體檢者32人,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40~69歲, 平均年齡63.7±2.8歲。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0~12 MHz,配有ET技術和內置數字化圖象管理系統。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頸部, 沿胸鎖乳突肌外緣縱切掃查,依次檢測頸總動脈、頸內動、頸外動脈,二維超聲心動圖觀察血管走行解剖結構、測量動脈內徑及內膜厚度; 彩色多普勒觀察整個管腔的血流動力學的情況,觀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大小及狹窄處血流速度變化及頻譜改變。計算患者頸動脈僵硬度(β)、彈性膜量(EP)、順應性(AC)、膨大指數(AI)及脈搏波傳導速度(PWVβ)等,并保留圖象,進行分析、測量。
2 結果
2.1 頸動脈粥樣斑塊各部位發生率 本組100例,檢測出無粥樣硬化斑塊者48例,有粥樣硬化斑塊者52例。經超聲檢出頸動脈粥樣斑塊累及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分叉處52 例, 其中左側35處, 右側17處。見表1。
2.2 高血壓頸動脈各組各指標比較 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無斑塊組與硬斑組、軟斑組、扁平斑組的頸動脈僵硬度、彈性膜量、膨大指數及脈搏波傳導速度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C值低于正常值。β值、EP值,均為硬斑組較高,AC值無硬化斑塊組最高,AI、PWVβ值硬斑組最高。見表2.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 常被用來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情況。頸動脈位置表淺,檢測方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 容易獲得高質量的聲像圖,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是目前直接觀察頸動脈的一種好方法[1]。血管壁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標志, 而斑塊形成是動脈硬化的明顯特征, 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2]。頸動脈粥樣斑塊以頸總動脈分叉處最為常見, 本組占63.46%,其次是頸內動脈起始處,頸總動脈主干處,可能與分叉膨大處血流形成旋渦、緩慢、淤滯有關。斑塊以硬斑多見,本組占44.23%。
動脈彈性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是反映動脈緩沖系統功能的指標。它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與惡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關,動脈硬化參數已被確認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3]。而血壓對大動脈彈性影響很大,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動脈硬化有密切的關系[4]。在高血壓早期,由于內皮損傷引起動脈舒張功能異常,舒張功能異常又引起動脈內皮受損,從而使中膜平滑肌增生,管壁增厚,形成粥樣斑塊。由于動脈血管的功能及結構的損害,造成動脈機械彈性功能減低,動脈僵硬度、彈性膜量、順應性發生變化。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是通過射頻信號鎖相技術及零交叉法來計算實時移位的一種方法。通過采集分析收縮期和舒張期的血管壁運動時產生的相位偏移信號,并進行跟蹤、描記血管壁運動軌跡,自動計算血管內徑的變化,從而獲得反映血管彈性的物理參數結果,能對動脈管壁的功能進行直接評估[5]。本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無斑塊組與硬斑組、軟斑組、扁平斑組的頸動脈僵硬度、彈性膜量、膨大指數及脈搏波傳導速度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C值低于正常值。且以硬斑組β、EP、AI、PWVβ值為最高,AC值降低最為明顯,說明頸動脈硬化壓粥樣硬化硬斑形成對血管壁的危害最為嚴重。同時說明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有助于評估高血壓患者頸總動脈彈性的功能改變。
總之,血管回聲跟蹤技術簡便、易行,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彈性和功能檢測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對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評價藥物療效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