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門詩禮鄉 經難求學圖報國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下管鎮。那里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當過教員,辦過學校。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投身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父親徐浩抗戰期間任浙江省國民黨省黨部書記長,母親劉譜人曾執教于浙江省立高級助產學校,并擔任過該校校長。
徐如人5歲的時候,抗戰爆發,為逃避戰火,他與2歲的弟弟隨父母及浙江省政、黨機關內遷到浙西南山區的云和、永康一帶。
抗戰八年,徐如人的童年生活、啟蒙教育都是在顛沛流離的戰亂中度過的。沒有書本,沒有固定教室和教師,課堂時而設在山洞中,時而改在寺廟里。條件雖然艱苦,但徐如人受教育的起點并不低,因為在這支內遷的隊伍里不乏有大學教授、著名學者、留學生等,他們當時為求生計在中小學任教,有的給徐如人上過課。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西方先進文化的滲透,為徐如人打開了視野,拓寬了眼界。
抗戰勝利后,他們舉家遷回杭州。然而生活稍有穩定,父親卻因積勞成疾罹患胃癌撒手人寰,當時徐如人只有15歲。
隨之,更艱難的一場人生抉擇又悄然而至。
1948年,他的母親當選為國民黨首屆民選立法委員,受當時戰爭形勢及政治環境所迫,母親不得不跟隨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隨母親去臺灣還是留在大陸?擺在徐如人面前的是一場骨肉親情的取舍和對未來人生前途的判斷。最后,徐如人和弟弟選擇留了下來。
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給他上第一堂化學課的老師是著名無機化學家、教育家嚴志弦教授。他在復旦完成了大學一年級的課程。第二年,徐如人聽說上海交大化學系有朱子清、顧翼東、蘇元復等著名教授在那里執教,懷著對這些先生的敬仰和對化學專業的熱愛,他通過嚴格的考試轉學到了交大,直到1952年提前畢業。經歷二所名校的培養,多位知名化學家的言傳身教,培養了徐如人踏實的學風和優良的科研素質。
1952年10月,徐如人大學提前畢業,懷揣著報效祖國、建設邊疆的熱情,只身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任教,并由此奠定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科教事業。
命運多舛求索艱 砥礪進取敢為先
1952年深秋,徐如人冒著嚴寒,風塵仆仆地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在蔡鎦生、唐敖慶、關實之、陶慰孫等老一輩化學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導下,參與了化學系艱苦的創建工作。
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實驗室,他們就清理出堆雜物的地下室做實驗室;沒有實驗設備,就動手制作、廢物利用,用木板條搭建實驗臺,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燈,用水桶做上下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如期開出了化學系首屆學生的第一堂實驗課。
1953年,21歲的徐如人在無教學大綱與教材的情況下,僅在關實之教授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準備下,第一次走上了講臺,給物理系1953級學生講普通化學。面對臺下上百雙渴求知識的目光,徐如人既感到激動和緊張,又感到驕傲和自豪。傳道授業的光榮使命從那天開啟,三尺講臺,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書育人的終生事業。
1956年暑假至1958年春季,徐如人被派往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在那里,他與顧翼東教授再續師生緣。在顧翼東教授的指導和啟發下,徐如人以我國豐產的鉬(Mo)與釩(V)資源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它們的提取與分離。實驗獲得了成功,他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為以后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1958年,徐如人結束了進修任務返校。就在這時,“大躍進”運動開始了,學校大搞產學研結合,興建校辦工廠,大搞課程改革等活動。徐如人積極參與“教改一條龍”教學改革工作,為上好“一條龍”課程(將無機化學、分析化學與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與經典動力學組合而成),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與其他專業的老師進行探討、請教、試講等。由于日夜勞累,再加上營養不足,徐如人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
“大躍進”的余波剛剛退去,“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便開始席卷而來。“文革”的開始改變了徐如人的生活軌跡。由于他的出身與在臺灣母親的問題,他被當時的“群專”組織以“特嫌”的罪名進行關押、隔離審查和批斗,這是他人生最為灰暗的一段歲月。一年多的關押,使他的精神幾至崩潰,當時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被關了13個月后,學校革委會根據上級“五七道路”指示,把當時被批斗的一批干部和知識分子下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進行勞動改造。
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三年間,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余縣三井子公社插隊落戶。當時,他面對的是貧困的農村與農民。因此,當他發現當地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砂與鹽堿地中的純堿時,他考慮到能否利用當地的資源為落后的經濟發展作點貢獻。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在其他幾位“五七”戰友的協助下,他們自己設計并在工人協助下焊接成了一個180立升的水熱反應釜,用它來生產水玻璃,這可能是我國用土法制成的第一個加壓水熱反應釜。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生產出了模數較低的水玻璃,并找到了銷路,為公社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徐如人首次搞水熱合成實驗,也是他從事水熱合成化學的開端。
1972年12月,吉林大學開始復課。由于師資短缺,學校決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師招回學校。雖然他當時還沒有被平反,身份是校辦工廠工人,但這一決定已令徐如人興奮不已。在那段時間,他的日程表里只有生產、實驗、上課等字樣,忙碌、緊張是唯一的生活狀態。因為,他深愛著科教事業,為之只爭朝夕。
1977年,徐如人被徹底平反。1978年,化學系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徐如人被選為化學系首批有資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師。為做好這項工作,他開始一絲不茍地了解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做法。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他發現當時國際上有幾個研究組在分子篩的合成與晶化領域很活躍。
其中,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西德漢堡大學物化所的漢斯·萊歇特(Hans Lechert)教授(時任國際分子篩協會副主席)。他幾經周折終于和漢斯·萊歇特教授取得了聯系,并成功邀請了他于1979年、1981年、1983年連續三次到吉大講學。值得提出的是,在每次講學期間,他總是廣泛邀請國內產、學、研界的有關同仁參加講座,以推動對國際分子篩前沿與動態的了解。
同時,徐如人率領團隊、立足國情,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從基礎研究出發,支持我國剛興起的煉油中的催化裂化工業:開發了REY高溫水熱“一交一焙”制備路線;開發出了“長效高溫NaY導向劑”,解決了夏季生產中導向劑易膠凝、生產經常中斷的關鍵難題,并獲得了授權專利。
20世紀80年代初,他與團隊按國家要求轉向了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就發展分子篩科技中的三個重要基礎問題開展了最為系統的研究:創建新合成路線,開拓新型分子篩;系統研究分子篩與微孔晶體的晶化機理;特定結構與功能分子篩的設計定向合成。他是這個科學問題在國際上的首創者。1992年,他在中科院第六次學部大會化學學部的報告中正式提出這一全新的定向設計合成路線。與此同時,他與分子篩界的同仁又大力推動與組織國際學術交流,從1980年參加第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開始,應邀參加了歷屆國際分子篩大會。1995年他與高滋等人又在國際上出版了“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 A China Perspective”(World Scientific) 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產、學、研界在分子篩科技上的成果與發展。
1995年,他和閔恩澤院士作為大會主席在中國首次召開了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1998年他當選為國際分子篩協會執行理事,這是第一位中國科學家進入該領域國際學術領導機構,也是徐如人的研究集體走向世界該研究領域前沿的標志;經過全國分子篩學界的努力爭取,2007年,由徐如人任大會主席,閔恩澤、何鳴元兩位院士為共同主席,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15th IZC),有來自56個國家的1000多位分子篩科學家與工作者參會。在本次大會中,中國科學家發表了286篇論文。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的召開為中國分子篩與多孔材料科學與技術全面走向世界鋪就了道路。
國際分子篩界官方刊物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在2007年出專刊以褒獎他對分子篩科學發展的突出貢獻,時任國際分子篩協會主席的J.Weitkamp在專刊的Preface上評述:“Professor Ruren Xu is a leading personality in the China, Asia, and worldwide materials science and zeolites communities.”。另一方面,上述系統研究為我國建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起到了突出作用。這些成就使他成為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奠基者、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同時,他受聘為9種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的國際顧問和編委等。
三十年的奮斗使徐如人及其研究團隊在分子篩與微孔材料化學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國際上成為中國在該領域研究的一面旗幟。
搭臺筑巢引鳳棲 桃李花開蝶自來
徐如人作為一名成熟的科學家,他深刻意識到人才隊伍建設是科學研究的第一資本。因此他一直精心致力于人才培養工作,且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功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中,如今已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有3位。
同時,徐如人積極抓實驗室建設。
馮守華是徐如人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于1989年旅美做訪問學者,1992年在徐如人的召喚下回國。回國后在徐如人的直接帶領下,開始了艱苦的實驗室建設工作。他們頂嚴寒、冒酷暑、廢寢忘食地工作。為了省錢,好多體力活都親自動手完成,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離開實驗室。他們就這樣忘我地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使實驗室建設有了較大的改觀。1993年,該實驗室被批準為“無機水熱合成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999年,該實驗室更名為“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001年5月30日,經過專家組嚴格評審,科技部正式批準在吉林大學建立“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如人推薦馮守華為實驗室主任。
在徐如人的感召下,實驗室陸續吸引回來多位海外學成歸國人員,如裘式綸、陳接勝、肖豐收、劉曉旸、霍啟生、徐雁等人,他們都成為了實驗室建設的骨干力量且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于吉紅跟隨徐如人從學習到共事近30年,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之間有著很深的師生感情。她經常說:“我是最幸運的,我一直跟著徐先生學習,耳濡目染。我今天的成功有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徐先生特別嚴謹,我做研究生時,發現了陽離子骨架的分子篩,打破了以往的概念。為了證實準確性,徐先生讓我重復地做了一年實驗。前一段我們在《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也是一個新的發現,這個發現我讓學生們也不斷重復地做了一年。”
徐如人在于吉紅當選院士后,找她進行了一次長談。對她語重心長地講:“院士是一個更高的起點,你要肩負起更高的責任。不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推動整個化學學科的發展,推動整個學校乃至國家的發展,要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些話已牢牢印刻在于吉紅的心中。這些話也是徐如人當選院士時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如今,這個任務又落到了他的學生身上。
淡泊明志且徐行 科研伉儷家國情
徐如人與妻子龐文琴教授是一對知識伉儷,1952年分別從上海交大與東北師大三年提前畢業分配到東北人民大學,一起參加了化學系的創建工作。他們在多年的共事與交往中結成為一生的知己和事業伙伴。
1960年1月,徐如人和龐文琴在長春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接下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他們風雨同舟,為共同事業而奮斗,一直相守到人生的最后歲月。
“文革”期間,徐如人由于出身問題被隔離審查一年之久,后來又被舉家下放到農村勞動三年。龐文琴不離不棄,攜兒帶女與徐如人到農村一起在二小間土房中走了三年“五七道路”。
1977年,徐如人被平反,恢復了教師崗位。夫妻倆更加發憤圖強,全身心地以最重要的催化、吸附與離子交換材料——分子篩為對象開展研究工作。徐如人當時的研究是以江浮石為原料,協助德惠縣化工廠進行A型與八面沸石分子篩的生產;而龐文琴開展的是與一汽合作的“分子篩型選擇性紅外輻射材料”的研究。特別是龐文琴還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科技大會,受到了表彰。
1979年起,為提高研究工作效率,他們夫婦倆分工合作:龐文琴以“雜原子分子篩”的研究為主攻方向,徐如人以“分子篩晶化機理”與“新型分子篩的合成”為主攻方向。
1984年,徐如人應邀出席了南斯拉夫國際分子篩會議并在大會上作了由他們夫婦合作研究的大會特邀報告以及多篇口頭報告。此后,他們又參加了歷屆的國際分子篩大會,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關系。
他們的研究工作越來越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們與其團隊出色的表現被國際分子篩科學界尊稱為“Jilin Group”,成為中國分子篩領域在國際上的一面旗幟。
同時,他們不斷總結、提高,豐富理論,著書立說,在“分子篩化學”和“無機合成化學”領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知識體系,共同編撰出版了包括《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等八部學術專著與編著。
在他們夫婦的帶領下,吉林大學無機化學學科人才輩出,成果豐碩。1984年成立博士點;1987年,以無機合成為核心的無機化學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實驗室被評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工作連續獲得四次國家自然科學獎;1991年,徐如人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龐文琴被評為“吉林省首屆十大女杰”。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在吉大工作第65個年頭。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時刻,徐如人將自己與妻子龐文琴教授以及他們子女(徐鷹和徐雁教授)所有著作28本捐贈給學校圖書館作為永久收藏,以表達對學校的這份情感。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的日子,徐如人把他與龐文琴教授一生的積蓄500萬元全部拿出來捐贈給學校,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來支持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徐如人在東北工作了一輩子,他已經把對這片土地的深愛,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當年從南方來到東北工作的許多同事,大都由于地域、氣候、經濟條件等原因陸續離開了,但徐如人堅守了下來,這一守就是66年,一輩子,從未離開!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留在東北,扎根東北?他的一句話道出了大家不解的謎團:“這個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誰來管?”雖是一句極其普通的話語,卻蘊含了他對東北建設與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徐如人就是這樣的人,只要決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堅持到最后!
著作等身,碩果累累,耄耋之年的徐如人卻并沒有讓自己停下腳步,從2017年初,他又開始考慮“凝聚態化學”的創建與建設。他潛心思考,每天都要花四五個小時查閱文獻與撰寫題綱和草稿。他想把這一輩子積累的豐富經驗、科學知識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后人。
徐如人曾說過:“雖然我的父輩做過高官,但屬于我們自己的家產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解放后,我和弟弟又把所有的家什都捐給了國家。”徐如人輕描淡寫的回憶,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早已融入骨髓與血脈之中的淡泊和風骨。其實,徐如人捐贈的不僅僅是家什、書籍、積蓄,他何嘗不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國家!
(作者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良師慈父益友
■于吉紅
我于1985年進入吉林大學化學系本科學習,1989年開始師從徐如人先生,徐先生不僅是我科研的導師,更是我人生的導師。他對科學無私奉獻、執著熱愛、淡泊名利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激勵著我。
做學問要先做人
徐先生開啟了我人生科研的航程。他經常對我們說,做學問一定要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學問做好。他一直這樣以身作則,教導我們要胸懷大志、謙虛謹慎、淡泊名利,對科學研究要一絲不茍。我深受徐先生的影響,成為一名老師之后,我也是一直這樣去教育我的學生,要先做人后做學問。徐先生現在已經86歲了,但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愛科學,他每周都要來實驗室和我們交流,每次一談到學術問題,他馬上就精神抖擻、充滿激情,可以看出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科學的熱愛。
徐先生為人總是特別平和謙虛,無論是與學生、老師,還是和陌生人打交道,他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的態度。他一直崇尚寧靜致遠,從不去爭名逐利。他經常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用心去做就好,不要計較得失,更不要去抱怨,對人要學會寬容。“文革”期間,徐先生受到不公正對待,身心備受摧殘,每當提起這些,徐先生都是非常平靜淡然,從沒聽到他抱怨過什么。科學研究一直是徐先生最大的精神寄托。在那個年代,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徐先生依然堅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現在開展的水熱合成研究,正是他當年“文革”下放期間,在一個鄉辦工廠建立起來的。徐先生執著的科學精神是我們特別欽佩的。
做科研要站得高
作為科學家,徐先生非常有創新意識。我們實驗室在徐先生的帶領下從事水熱合成、分子篩材料、無機合成制備等研究。他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意識到,做無機合成不能總是像炒菜似的盲目地合成,對新材料的發現一定要走定向設計合成的道路。定向設計合成就是以功能為導向對結構進行設計、剪裁和修飾,最終實現對指定性能和結構材料的定向合成、制備與組裝,這是未來新材料發展的必然趨勢。
1998年,我從日本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國,和徐先生一起從事功能材料的定向設計合成。對無機晶體材料來說,要實現定向設計合成,可以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在當年,很多人都說過,無機晶體材料不可能實現定向合成。但徐先生毫不動搖帶領我們從最基本的工作開始,搜集文獻,建立數據庫,然后總結和發現合成與結構的規律。通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們開發出一些結構設計及定向合成的理論方法和實驗路徑,走在了國際的前沿。徐先生經常跟我說,作研究一定要瞄準最前沿,占領制高點,要超前想到別人還沒想到要做的事情。徐先生的話給我做科研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啟迪。
做學者要不斷超越
我和徐先生共事,包括從學習到和他一起工作已經將近30年。我是最幸運的,能一直跟著徐先生學習,我今天的成功有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徐先生經常和我交流,其中有兩次長談讓我記憶最深。一次長談是我1998年回國后,由于要獨立承擔起科研和教學工作,徐先生就跟我進行了一次非常長的談話。他要我明確奮斗目標,制定五年規劃,并且要努力完成目標任務。他說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就能夠邁向下一步的成功。這對我影響特別大。那五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教學中,并取得了優異的成果。我被評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接下來的五年,我在功能材料的定向設計合成研究方面也有非常大的進步。2004年,在開普敦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分子篩大會上,我作為受邀請作大會報告的第一個中國學者,在大會上展示了我們在分子篩定向設計合成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與進展,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和關注。
再一次長談就是在我當選院士之后,徐先生意味深長地說,當選院士,意味著你的又一個新的起點,一定要重新規劃你的奮斗目標;院士是一個更高的開始,你要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他給我的定位是:不僅要將自己的研究做得更好,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推動整個化學學科的發展,推動學校乃至國家的發展;同時,也要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和接班人。這些話我都牢牢記在心里。自當選院士之后,我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一直按照徐先生的教導,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辜負徐先生對我的厚望。
徐先生家的“李子宴”
上面我說的這些主要是徐先生作為科研的導師對我的影響。在生活中徐先生亦父亦友,關心我的生活和健康。很多次當徐先生得知我身體稍有不舒服的時候,他都會從家給我拿藥帶到辦公室,如父親般叮囑我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讓我非常感動。徐先生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會經常給我們帶過來。他家里種了兩棵李子樹,每當7、8月份李子成熟的時候,他就會召集我們這些弟子到家里去,擺上“李子宴”。在他家院子里,徐先生總是熱情地招呼大家吃李子,大家一起圍坐在李子樹下如家人一樣無拘無束地說著笑著,那種喜悅,真是難得的一種享受,我們就像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一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這正是徐先生為人為師、德馨行雅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