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證實,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遺憾的是,針對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微塑料污染問題,國內外科學家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法,他們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國共同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塑料污染物進入海洋。
3月6日,瑞典環境大臣卡羅利娜·斯科格在首屆“波羅的海未來大會”上呼吁,波羅的海地區應該禁止化妝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減輕其對環境與人類的負面影響。斯科格指出,每年大約有40噸來自化妝品中的微塑料被排入波羅的海,對動物和人類造成重大影響。
微塑料是何方神圣?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義為:直徑小于5微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
但正是這些細小的、肉眼往往難以看見的微塑料,卻對海洋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采樣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
微塑料從何而來
或許,很多人認為微塑料與自己的生活并無關聯。其實卻不然。
實際上,在女性日常使用的洗面奶、浴鹽、沐浴露等個人護理品中的磨砂、去死皮的按摩顆粒就是微塑料,當其被排入海洋中,便由皮膚清潔的“幫手”變為海洋“殺手”。而且,隨著塑料制品在生產生活中的頻繁使用,暴露在自然界中的大塊塑料,在紫外線照射、海浪拍打、化學侵蝕等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也會被分解為塑料碎片。
不論是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還是微塑料污染本質上是一樣的。“兩者都是高分子聚合物,都是人類生產活動中所產生的塑料垃圾造成的。”海南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趙洪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為微塑料直徑更小,更容易被海洋中的浮游動物、魚類、海洋底棲生物等攝食,從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最終破壞生態平衡。而且,微塑料表面容易富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容易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進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體內。
“也正是因為微塑料體積小,它更容易作為病原菌和海洋入侵生物等有害物質的載體從一個海域傳播到另一個海域。”趙洪偉補充道。
我國海域同樣面臨微塑料挑戰
其實,不僅國外的海洋面臨著嚴重的微塑料污染問題,我國海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趙洪偉一直專注于南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他表示:“南海微塑料污染也比較嚴重,而這種污染主要來自周邊國家的排放。”
2015年,美國《科學》雜志一篇文章報道了全世界各國每年向海洋中輸入塑料污染物的數據,其中2010年,我國沿海居民向海洋中輸入塑料污染物超過500萬噸,排名世界第一,其次為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南海周邊國家,每年向海洋中皆超過100萬噸的輸入量。
事實上,我國科學家早已證實在三亞海灘和南海浮游動物體內發現了大量微塑料。只是截至目前,我國還并未對南海開展微塑料污染的全面調查研究。“南海地區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問題不容忽視,開展相關研究和呼吁我國及南海周邊國家提高塑料回收率和減少塑料使用量已經刻不容緩。”趙洪偉提醒。
尚無有效治理方法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微塑料污染必須引起全球的重視,其已經成為威脅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有人形容微塑料相當于海洋中的PM2.5。”趙洪偉說,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然而,截至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切實可行的針對海洋中已經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科學家們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國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塑料污染物進入海洋。
針對此情況,趙洪偉建議,我國應盡快啟動開展南海微塑料污染現狀調查及其生態風險評估工作,搶占南海微塑料污染相關科學研究先機。一旦有相關數據的獲得和成果的發表,不僅會在國際同行中產生重要影響,更加能體現出我國對南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以科學研究的方式向世界宣示我們的南海主權,以負責任大國的方式告訴全世界人民,我們不僅能開發利用好南海資源,也在積極地開展保護南海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的工作。
“此外,我們還需進一步加強針對海洋微塑料污染現狀調查及其對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和治理微塑料污染的相關研究,盡早促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盡可能減少微塑料的污染。”趙洪偉補充道。
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來確定海洋中微塑料的年齡。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近海微塑料的年齡范圍為1到3年,而近岸微塑料的年齡范圍則為0到5年。來自旭化成公司和九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確定海洋......
世界上最常見的垃圾形式是香煙過濾嘴。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過濾嘴會釋放出成千上萬的有毒物質和塑料纖維,對水生幼蟲有害。鑒于這些發現,研究人員主張全面禁止香煙過濾嘴的使用。據估計,每年有4.5萬......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近日發表聲明說,由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從一些水母中提取的黏液可在水中“捕獲”微小顆粒并加速其沉淀,從而較為高效地去除微塑料等污染物質。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家禽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在飼養的肉雞肌肉組織中發現微塑料殘留,并揭示出微塑料殘留會引發轉錄組和代謝組變化、誘導肌肉肥大、降低雞肉品質。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Scienceof......
塑料制品無處不在,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塑料涉及到我們的衣食住行,支撐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塑料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降解的塑料被丟棄到環境中,對生態和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圖1.......
意大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態與進化》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與攝入較少微塑料的海鳥相比,攝入高水平微塑料的野生海鳥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體上更豐富多樣,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
與攝入微塑料較少的海鳥相比,攝入大量塑料顆粒的海鳥的消化系統含有更多樣化的細菌。但目前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組多樣性的增加對海鳥意味著什么。相關研究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生態與進化》。海鳥很容易吃到微塑......
微塑料(粒徑小于5mm的塑料)是一類在海岸帶環境中廣泛分布的新污染物,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紅樹林濕地是海岸帶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約占全球海岸線的60-75%。受陸地和海洋活動的影響,......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賀麗在導師鐘音副研究員和彭平安研究員的指導下,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對紅樹林沉積物硫循環的影響。......
微塑料(粒徑小于5mm的塑料)是一類在海岸帶環境中廣泛分布的新污染物,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紅樹林濕地是海岸帶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約占全球海岸線的60-75%。受陸地和海洋活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