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組的蜘蛛化石。圖片來自Alison Olcott
一項研究發現,法國南部出土的2250萬年前的蜘蛛化石之所以保存得異常完好,或許要得益于硅藻這種微藻的分泌物。化石記錄中很少能看到體型小而脆弱的動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比如蜘蛛、昆蟲、兩棲動物。最新描述的這種由硅藻協助的過程,或對人們迄今掌握的關于這些生物演化的認知功不可沒。相關結果4月21日發表于《通訊—地球與環境》。
對于地球上生命的歷史,我們大部分認識都來自于那些保存完好的生物化石。礦化身體部位——比如軀殼、骨骼和牙齒——的保存方式相對直接,因此很多這些化石都遺留至今。然而,體型微小脆弱的物種以及軟組織的化石更為罕見,因為它們成為化石的概率更低,我們對它們的保存方式也所知不多。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Alison Olcott和同事研究了從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一個古代湖床的沉積物中發現的蜘蛛化石。他們使用高分辨顯微鏡技術發現這些化石被硅藻微化石環繞。已知這些微觀水藻會在一生中分泌富硫物質,以形成藻墊。
作者認為,這種物質包繞在蜘蛛周圍,促進了硫化作用,而這一過程能固定并保存蜘蛛脆弱的身軀。
譬如上圖來自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組的蜘蛛化石,右上方看到的硫(黃色)和硅(粉紅色)的化學圖像。這些信息共同揭示了化石上的黑色富硫聚合物和兩種硅質微藻的存在:化石上的直線硅藻墊和周圍基質中分散的中心對稱形硅藻。
來自法國普羅旺斯艾克斯組的蜘蛛化石,其手工樣本和熒光顯微鏡圖像重疊顯示。圖片來自Alison Olcott
正常照明下蜘蛛化石與周圍的巖石基質區分開來,但化石被紫外線照射激發后其化學成分會使其發出明亮的自發熒光,顯示出保存的其他細節。
他們表示這個過程可能非常普遍,在硅藻最早開始出現在大陸湖后的6600萬年里,湖泊沉積物中保存異常完好的很多其他化石可能也要歸功于這一過程。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2-00424-7
用手鏟、丁字鎬、鋤頭,就這么一刮一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青領銜的邾國故城遺址考古隊,歷時100多天,最終讓“戰國時期的一杯茶”重見天日。2021年的這次發現,將我國的茶文化起源從西漢時期追溯到......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后,50年......
在7月6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KarmaNanglu與合著者報告說,一塊保存完好的5億年前的化石與今天一些被囊動物非常相似,即用兩根虹吸管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復雜的......
日前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獲悉,科研人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開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過程中,發現了黃隱肩舞虻屬5個昆蟲新種,分別為短突黃隱肩舞虻、合斑黃隱肩舞虻、九曲溪黃隱肩舞虻、方突黃隱肩舞虻、武夷......
看見在花間穿梭的各種傳粉昆蟲了嗎?它們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的關鍵貢獻者和美好環境的重要建設者!據統計,地球上近90%的開花植物的傳宗接代以及我們人類食物的三分之一依賴各種各樣的傳粉動物。越來越多......
在杰里-布朗牧場的昆蟲取樣考察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一個自1966年以來一直未被科學觀察到的甲蟲物種。作為一名環境科學、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教授,基普林-威爾曾冒險在加州各地考察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一項研究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理解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
25.2億年前,地球經歷了一次毀滅性的大滅絕,以至于它被稱為"大滅絕"。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引發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每10個物種中就有9個永遠消失,最終為恐龍的出現創造了條件。但是,大......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江西九江武寧地區約4.38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真盔甲魚類新屬種化石并將其命名為“九江......
森林是陸地上80%以上生物的家園,更是種類繁多的昆蟲的“王國”。那么,昆蟲多樣性與森林生產力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團隊發現,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樹種多樣性的增加不僅能直接......